导语

    2014年9月26日,谭平离开了他工作整整三十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就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就任后第三天,谭平的个人展览“彳亍”在偏峰艺术中心开幕。作为一位艺术家,谭平的绘画一贯给人以“内观与自省”的严谨感,而这也与他的个人气质以及他多年作为中央美院副院长的身份一致。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家,谭平多年来不仅积极推动着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改革,也在央美教学体系的完善方面和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启蒙年代】

艺术教育的启蒙源自母亲
    记忆里最初关于艺术的启蒙教育来自于母亲,她即是附属医院的妇科医生,又是承德医学院的老师。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出于教学的需要,母亲自己动手画了很多教学挂图。这些图总是铺在床上,满满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影响到我绘画道路的选择。后来,母亲在医院带回来很多作废的病例本,我就在病例本的背面开始画画。
十二岁正式学习绘画:透视的方法
    “十二岁正式学习绘画。当老师教会我通过透视的方法在平面的纸上画出一个立体的火柴盒,就在那一瞬间,我的眼睛看到了以往看不见的东西。当我临摹《收租院》里面的一个雕塑照片的时候,老师说:这次可以忽略光影、虚实,只强调重量。此后,我再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是通过空间虚实的概念去理解,还要摸它,感受它的重量,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教学中采用“启蒙”式的教学方法
    我给学生上素描课时,就让每个人到外面捡来旧的东西画,木头的、废旧铁桶、砖头……捡什么的都有,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就像以往一样,把捡来的东西放在哪儿写生,我说这样不行,你们得用手拿着画,感受它的质量、质感、温度、包括你与它的近距离……,这就改变了我们与对象的关系。

谭平

谭平

【央美,初为人师】

80年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1980年,谭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在西方思潮急速涌入中国的八十年代,谭平与当时所有年轻人一样,开始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艺术思想,并且渴望创造新生之物,传统的课堂教育与艺术实践在学生时代己出现分裂,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反叛伊始。
第一次教学:教育版画班学生学会“编”
    上课时,我拿了一个光光的罐子,把这个罐子放在一块弄得平平的白布上,让他们画一周。他们不知道要干嘛,就开始画,最后没有人能画得下去,说实在的也没有什么可画的,我建议大家可以‘编’。如果这个人不能‘编’,不会‘编’,是画不完,也画不好。我们看到的好作品都是‘编’出来的。
教学中强调态度的变化 变被动为主动
    谭平说:“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态度的变化,态度不同,你眼中的世界皆有不同。 我认为,这些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念上从被动变主动,这个世界不仅在你眼前,更在你心中。”
艺术教育是复杂事情 进行一对一教育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事,真不是讲大道理就可以的,教育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多创造这样被触发的机会。艺术教育是一对一的教育,不仅是技术与方法的传授,有可能在某个瞬间学生得到了开启,在艺术上就会有一个飞越,这样的教育就成功了。”

谭平

谭平

【在柏林】

柏林的现代艺术教学:将艺术的本体语言分类训练 强调学生的感受力
    在国内我们经历的都是古典艺术的训练方法,我是到柏林艺术大学之后才理解现代艺术是如何进行训练的。在这里的教学是将艺术的本体语言分门别类的加以训练。注重分析与理解,强调学生感受力的启蒙。视觉的发现、听觉的开启、触觉的感知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在多个方面进行。
    通过这些训练与启蒙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念的时候,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绘画、装置,影像,行为的方式。时代决定了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原来专业化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今天艺术家表达的需要。所以说,今天的艺术教育应加强平台建设,而不仅仅是专业的建设。今天的教育不是建构一个坚固的堡垒,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

【倾注于设计系的实践】

1995年:参与到央美设计专业的建设中
    1995年,作为核心筹建人之一的谭平积极参与主导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建设工作,鲜明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显著的教学成果迅速在国内设计教育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建构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与研究的学科体系,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目标:设计教育以艺术为出发点 强调对人的启蒙
    中央美术学院做的设计教育就是要以艺术为核心,以艺术为出发点的设计教育,它强调对人的启蒙,将艺术、人文、个性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课程占了基础课的80%,后来我做了系主任,更加强调综合基础的重要,把基础教学的时间延长到两年.美院的设计教育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毕业的学生也在设计与当代艺术领域展露头脚。

 

央美设计教学的结构关系
    设计系建立时我强调基础最重要,各专业既独立又联通。整个学院的教学结构像是一个扇面,扇子打开,底部是基础,支杆是各个专业,专业之间由扇面连在一起,这个扇面就是一个平台,是最大的一块,重要的是之间的关联。最重要的是底部的链接点,可以打开,也可以合在一起,这就是设计教学的结构关系。
教育过程:强调学生参与的状态
    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在教学中逐渐认识自己的过程。我在课程中,一直不强调最终结果的正确与否,不以某一张作业结果恒定好坏,而是强调学生参与的状态。通过这样的过程每个人可以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除了判断自己还要判断别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获得很多,对教学的老师也有启发,特别是教师在其中应当扮演的角色。

【改良,还是改革?】

艺术教学改革的目的:强调每个学生价值
    2003年,谭平开始担作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在十余年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谭平试图将它在设计系建构的教学方式推广至全院,但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阻力与困难。而谭平认为,他所主张的艺术教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强调每个人学生的价值,改变艺术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固有传统。
改革势在必行
    当然任何的改革不是有一个简单的理念就能解决问题,只要一改都会牵扯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些专业或课程在原有的结构当中是很重要的,改完之后那个东西可能会变成边缘,这些课程的教师就会没有课可上,这个阻力会是很大的。我想,现在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节点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但不做大的结构性的调整,是不会有未来的。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年轻教师的观念及知识结构
    改变美院的教学,既要在教育观念、结构、方法上改变,我以为,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更准确的说是年轻教师的观念以及知识结构,让他们了解现代教育的理念的变化,参与到当代艺术实践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影响和改变美术学院的教育。
教育的传承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面临着一个传承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在不断发展中,传统和创新二者得以连接,展现新与旧,历史与未来的和谐。我还是想把很多大的课题回归到每个独特的个体来思考,回到每个人去想,这样的教育也就脚踏实地,传承的大问题也就好理解了。

谭平与学生讲评作业

谭平与学生讲评作业

谭平在工作室

谭平在工作室

结语

    作为一位艺术家,谭平的创作以其独有的严谨与内敛,实现着艺术的纯粹与精练之美,作为一位教育家,谭平则更像一个温和但笃定的理想主义者,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持久坚持与执着着他对教育的热忱,谭平及其理想所走过的足迹,也必将对中央美院,以至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留下深远影响。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