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10月23号“水墨家园”将在上海的中华艺术宫展出。这个展览是我近年来创作的一个回顾展,是继北京中国美术馆、徐州美术馆和广东省美术馆之后的系列展,首次在上海展出。
上海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也是我父亲年轻时最初学习的地方(上海美专),当时受吴昌硕和康有为讲话的影响,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上海也有我父亲和我前辈艺术家的很多朋友,包括刘海粟、林风眠、陆俨少、程十发、唐云、谢稚柳等等一批老的艺术家,所以上海和我自己和家里还是有一些渊源。另外,我也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上海的观众,和上海的艺术家有一个很好的交流,这也是这次展览大概的初衷。
李小可:这一批作品既有一种文化的坚持,也有一种文化的开放性,所以这个系列的作品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热爱。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唤起人们对老北京的那种情怀,有一种传递和感动在里面。另外《北京》系列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情感寄托。我三岁跟随父母到北京,居住在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中央美院的宿舍里,在小院的前前后后,生活着中国二十世纪一些重要的大师们;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都是希望把中国的艺术,这些人都影响着我在艺术上的志向。所以生活在这个小院肯定不仅是对这个城市的感情,而是这些前辈的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的精神和他们对生活的这种朴素、诚挚的态度,对我们后来艺术创作会产生很深的影响。
《北京》系列里面有一些作品也是反映我对北京的印象,这种印象里头带着一种怀念,也带着人们心理的一种期许;同时,也有一种反思,对社会当代化、现代化的时候,怎么能保持北京的一种历史文化的一种情怀。
李小可:《黄山》系列也是一个文化的情缘。78年“文革”以后我父亲特别想重新到江南去感受一下大自然。他的计划是经过黄山或长江、三峡再到四川蜀中写生,希望在这个写生过程中有一个新的感受或者是有一个新的面貌。另外,也希望能有一个在艺术上在水墨表现上传承的人。这样一个机缘,我随父亲到了黄山,在黄山结识了东山魁夷和一些当地的摄影家。九十年代中期,黄山要成立一个书画院,因为过去有我父亲的缘分,后来聘我当黄山书画院院长。黄山书画院这个职位也加重了我自己对画黄山的一种责任感。
李小可: 我也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的山水画家,中国传统山水的程式化表现,笔墨的表现也应该通过黄山这个载体把它加深。所以首先我先去研究黄山的结构;第二个是画黄山缥缈的云雾,怎么把黄山的整体感和量感表现出来,把一个碎的东西如何画成一个整体?这个也是在逐渐地尝试。
李小可:西藏对我的艺术发展来说更具有一种精神性,等于也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和西藏的机缘始于88年,这一年徐州的摄影家(郑荣风)他要拍一个黄河的系列,但是黄河的系列要从黄河源头拍。当时我父亲给他题写了一个碑文,同时邀请我跟他一起去拍黄河源头。
藏区非常辽阔,山上经幡随风转动,有种塞外的感觉。当时第一次看到藏人挺震撼的,那些妇女六十多岁牵着马在街上走,身上带着很巨大、鲜艳的装饰品,很漂亮。藏族的小伙子眼睛里闪烁着友好、炽热的光芒。无论是小孩、妇女、老人,他们的眼睛里都有一种虔诚,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这是初识西藏。
李小可:真诚对于艺术家来说,我觉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种真诚带有艺术家的审美和对真善美的一种真诚。任何一位艺术大师,无论是音乐界的、戏剧界的、电影界的、绘画界,他们艺术创作的核心都是发自灵魂深处。另外对于一种审美,审美带有一种本质的感染力。带有真性,这个真性,实际上就是艺术家的真心性的喜爱。
李小可:我觉得爱好跟艺术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爱好并不是一种物质化、表面的追求,比如说对待音乐、戏剧、电影等等。因为戏剧、音乐、电影实际上是艺术绘画以外的另外的一个艺术形式。这个东西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你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和这些艺术大师相比,你的欠缺或者你的目标、你的艺术能够朝哪个方面再往前走一点,在绘画里能不能传递一点更加感人的东西。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35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 [2009] 086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2010] 445号 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正式去描述。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