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月28日开幕的Art 14伦敦艺博会,中国参展画廊11家;3月6日开始的军械库纽约艺博会,中国参展画廊16家;3月26日开始的艺术巴黎艺博会,中国参展画廊10家。2014年刚开始不久,中国画廊正马不停蹄地备战各种海外艺博会。在这3家3月份开幕的海外艺博会名单里,大多数中国画廊都是第一次参加相应主办方组织的艺博会。在过去,中国画廊进入海外艺博会一票难求,而今天,海外艺博会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聚焦中国”也成为军械库、纽约亚洲艺术周等几大国际艺博会的关键词。

【海外艺博会的“中国风”?】更多 >>

抓住这个历史时刻
    之所以中国画廊为军械库做足对内对外的功课,在空间站的负责人、活跃策展人付晓东看来,此次“西进”有着“历史时刻”的意义。“这个项目会变得非常重要,中国或者是亚洲青年艺术家这么大规模的在纽约露面,肯定会起到非常大的反响。06、07年的时候,纽约大举进行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导致中国整个艺术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我觉得也会引起海啸式的变化,以我的经验来看,会是历史时刻的。”付晓东在赴美前自信满满地说。
为什么今年是中国
    2012年“聚焦”关注的是北欧,2013年是军械库100年周年庆,于是“聚焦”又重回美国。为何美国之后是中国?担任此次军械库“聚焦·中国”单元的策展人田霏宇认为,这其中既有偶然又有必然。“按军械库的传统,总要有一个地区(来聚焦),‘中国’还没有做过,军械库的艺术总监又刚好是以前做媒体的一位老朋友,知道我对中国比较熟,就自然而然选择了‘中国’,”田霏宇说,“不过,中国也做好了准备。中国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艺术市场,中国的画廊也在这几年的时间内逐渐成熟。你想,如果聚焦‘非洲’、‘中东’,它们那里还远没有形成系统。”
尴尬的市场反响  
    谈及军械库的销售,林似竹女士称,卖了部分作品,但是更具体的不便于透露。杨画廊的杨洋倒是显得很实在,她坦言销售没有预期好,这与她辛勤的付出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美国人都很热情,说你们来到军械库博览会,应该是中国最好的几家画廊吧,然后回夸赞艺术品几句,但是购买的人很少,这里会有一些地域性的因素在,很多人并不是那么关注。而主办方也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对本土的艺术家会投入更多精力。”
冷风,热风?冷暖自知 
    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画廊经营者,杨洋建议,画廊申请海外艺博会应该量力而为,尽管艺博会是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但是如果一张门票也能满足在艺博会上互通资源、结交新人脉的功能的话,画廊没必要花大把钱和精力放在成为参展商上。

军械库艺博会上空白空间展区

军械库艺博会上空白空间展区

Art 14艺博会上杨画廊的展区

Art 14艺博会上杨画廊的展区

【聚焦中国——四场国际盛会的关键词】更多 >>

  • 军械库艺术展:16年来首次聚焦中国

    军械库艺术展:16年来首次聚焦中国
        3月6日,纽约军械库艺术展在纽约曼哈顿开展,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画廊及工作室的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参展,展现了国际当代艺术最新的发展和无限创意。今年,该展会在开办的16年里将首次向中国投以额外的关注,“聚焦中国”成为焦点部分的主题。
  • 纽约亚洲艺术周:中国艺术闪耀大都会

    纽约亚洲艺术周:中国艺术闪耀大都会
        3月的纽约被业界视作中国艺术品年度拍卖的“始发站”,因为大量中国艺术品会出现在本月举行的纽约亚洲艺术周的拍场上。3月14日至22日,第六届纽约亚洲艺术周在纽约大都会举办,今年艺术周的两大看点,一是吸引了47位顶尖国际亚洲艺术经纪商、5家大型拍卖行以及17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和亚洲文化机构参与,为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
  • TEFAF:持续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

    TEFAF:持续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
        几乎与纽约亚洲艺术周同期,3月14日至23日,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会展中心迎来了第27届欧洲艺术博览会。据了解,TEFAF今年创纪录地吸引了全球274家古董商、画廊,展商的返回比率高达96%。除了大量精品展览,每年TEFAF的另一焦点就是TEFAF艺术品市场报告。今年,报告特别关注美国和中国艺术品市场。
  • Art Paris:锁定中国

    Art Paris:锁定中国
        成立于1999年的Art Paris艺术巴黎在当地时间3月26日揭开帷幕,来自20个国家140家经营现当代艺术的画廊,在著名的大皇宫富丽堂皇玻璃穹顶下联袂展出。本届艺术巴黎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首次被特邀为贵宾国,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共10家画廊出席本届艺博会。

【艺博会归来:西方需要被“教育”】更多 >>

不一样的中国当代艺术
    “海外对中国的了解一个是拍卖,一个就是政治压迫,”田霏宇说,中国的现实是很复杂的,因而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们也是多元化的。而他希望呈现的是尽可能还原、代表当下中国当代艺术面貌的艺术。
西方需要被“教育”
    空白空间在军械库的遭遇印证了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偏见。“你能想象么,现场还有藏家在问我中国人权的问题,他们所理解的中国艺术还停留在‘红色中国’的年代。”空白空间经理张迪说,在她接触的藏家中,几乎没有藏家或者观众不知道艾未未,部分对中国熟悉的藏家知道蔡国强、徐冰,极少数的业内人士了解像赵要、何翔宇这样的正处于上升期的青年艺术家。
下一步:不是建桥,而是如何编织
    “我们做的是基建性的工作,”田霏宇说,“现在很难产生那种93年威尼斯双年展、89年大地魔术师、08年蔡国强在古根海姆办展引起的里程碑式的轰动,我们只能比能不能把‘线’接好,就像这次美国的大都会水墨、鲁贝尔收藏展加上军械库一起串起的中国效应。”“如果打个比方,我们在做的工作不是‘桥’,而更多像编织,如何把中国和西方扎实编织到一起,希望这次能有一、两个画廊成为这样的摊位,我们等着看吧。”田霏宇说。

军械库“聚焦·中国”论坛现场

军械库“聚焦·中国”论坛现场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更多 >>

  • 美国观念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美国观念中的中国当代艺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艺术家开始在美国获得关注,自那时起,美国本地的艺术爱好者们就透过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的作品,很难把它们和对中国大陆的想象分开,而事实上,二者往往是相互冲突的。
  • 中国当代艺术家“趋同”

    中国当代艺术家“趋同”
        《纽约时报》艺术评论人肯·约翰森在颇为辛辣的评论文章中说,中国参展艺术家的很多作品“几乎没有任何东西不会被人误认为是一位年轻的布鲁克林艺术家的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中国年轻艺术家的特征。

【军械库与中国当代艺术】更多 >>

军械库艺术展:中美的邂逅
    两个艺术界融合碰撞的契机是军械库艺术展,101年的历史使它成为美国最悠久的艺术博览会。艺术展上,专为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策划的区域称作“中国聚焦(China Focus)”,邀请了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16家画廊。
VICE:我为什么去看军械库
    乐观的画廊认为,这次中国焦点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的艺术创作能被看见,将改变艺术市场趋势甚至艺术史的写法。这么伟大的事情,我不经历怎么能行。虽然说之前其他中选军械库的地区好像也没有在我记忆中留下什么深刻烙印,但艺术趋势这种东西,大概就跟核能发电技术或是空气污染来源一样,不是我这样在历史洪流中的凡人可以轻易领悟的。
中国当代艺术 亮相纽约军械库后会改变吗?
    “聚焦:中国”项目的策展人田霏宇曾说,“中国是当今世界体系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地缘政治层面上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在文化领域内却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这个现状将在本次展览后得到改变。”然而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从本次集体踊跃亮相纽约看,确实”不差钱”,羡煞一旁的欧美艺术机构,不过也无形中也显露出中国艺术圈十分渴望得到国际认可的焦虑。这样的现状在亮相纽约之后会有所改变吗?
曼哈顿的中国当代艺术
    许多人对《聚焦:中国》的第一反应是:谢天谢地,终于可以看到政治题材以外的中国艺术!多半的艺术家是70年代以后出生,已和毛的时代有距离,他们所认识的中国是处于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由于没有《政纯办》前辈们的生活经验,艺术和生活几乎可以画上等号。

中美艺术邂逅

中美艺术邂逅

军械库艺博会现场

军械库艺博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