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调查之一】流变,水墨与中国身份焦虑更多 >>

流变之转型期的当代艺术市场
    问题一直存在,当代水墨市场同时也在焦虑中流变。从70年代末就开始的中国当代水墨,却在近两年才开始愈来愈热,不仅是当代油画和古代书画下滑带来的。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金融资本的推力下中国当代艺术登上国际化的舞台。
喧嚣尘上的“水墨”话题
    由中国画的概念向水墨,乃至向当代水墨概念的流变与转化,也是中国画在当代社会合法性的诉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型时,以工业技术文明为主体的资本推力下“水墨”自然成为了这种社会力量的选择。
流变之从无到有的中国画概念
    “中国画”的概念形成在华夏民族3000年以上的绘画历史长河中仅仅百年历史。“中国画”概念的产生是相对于近代“西洋画”概念的出现之后。由晚清画学著作中“中国之画”转来,相对于“西洋绘画”时,偶尔使用到“中国画”。
流变之由单一的标准向多元的实验
    从文革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水墨的现代化过程存在两条线索。批评家鲁虹认为:一条是以徐悲鸿写实水墨的框架向内寻求创新,这就是“主流水墨”;还有一条线索是体制外的年轻艺术家则在进行“新兴水墨”的探索。
流变之现代化转型中的身份焦虑
    自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西方做对照以后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才开始有了针对于西方绘画的中国画这个概念,身份焦虑是特别重要的问题。
流变之当代水墨个案
    李飒的水墨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作品与传统的关系,创作方法跟我自身的经验,有清晰的线索。他在讲述自己的作品创作方法和思考时讲到:“我偶然把‘自行车座’这个符号借用了一下,后来我发现这个符号带有工业性、文化工业的痕迹,另外一方面我发现它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的作用。

朱伟 《中国中国》

朱伟 《中国中国》

徐悲鸿 双猫图

徐悲鸿 双猫图

【当代水墨调查之二】海归,西方艺术与中国水墨的混合体 更多 >>

  • 东西方融合,寻找水墨新语汇

    东西方融合,寻找水墨新语汇
        寻找中西方交流中的新语言,无疑是留学海外的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对当代水墨艺术家而言尤甚。三十多年过去,留守大本营的当代艺术家与漂洋过海的当代艺术家形成两条不同的发展轴线。
  • 上世纪90年代,海外艺术家的春天

    上世纪90年代,海外艺术家的春天
        上世纪90年代似乎是中国水墨艺术家在海外的“春天”——正式崛起的时刻,但他们成名之作不是纯粹的水墨作品而是装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谷文达以错位、肢解和重组书法文字创作实验水墨画,在国内迅速蹿红。
  • 海归派水墨市场沉浮记

    海归派水墨市场沉浮记
        随着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在海外的名声鹊起和国际重要博物馆对中国当代水墨的学术认可,“中国当代水墨”也成为二级市场重要的“猎物”,在之前,当代水墨在二级市场没有明确的位置。

【当代水墨调查之三】89后实验水墨,原生的水墨裂变 更多 >>

89后实验水墨
    如果真正谈起中国画何时与“当代艺术”产生反应,90年代的实验水墨是一个真正的开端,它可谓是中国水墨艺术的“异型儿”,与传统水墨艺术直接发生裂变并引发长时间的学术讨论。所以如果在当下探讨当代水墨,实验水墨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概念。

【当代水墨调查之四】新文人画,传统的现代演绎 更多 >>

“新文人画”的市场复兴?
    大多数人对新文人画的市场前景表示谨慎,新文人画在学术上的实验,并不是特别成功,并没有为中国画寻找一些新的与时代结合的路。当初的很多新文人画家都不太认可这个概念。虽然在当下受到了很大关注,但前景如何很难确定。

【当代水墨调查之五】中国当代水墨的西方助推力 更多 >>

  • 美术馆的收藏力量

    美术馆的收藏力量
        近来中国当代水墨在欧美市场的热风兴起,与各大博物馆的展事的推动自然密不可分,而博物馆的展览多半伴随着其对艺术品的收藏。
  • 古董商们推水墨

    古董商们推水墨
        这些一直坚挺到现在的古董画廊,不仅做古董生意,也同时出售水墨作品;不仅有古代书画,也有和这些古董相得益彰的当代水墨作品。
  • 西方推手与重要藏家

    西方推手与重要藏家
        推手在大多数人眼里通常是以短平快的方式进入市场的艺术投资人。西方推手对水墨的推动也绵延许久,中国水墨在西方最重要推手当属龙美仙。

专家看水墨 更多 >>

【当代水墨调查之六】当代水墨系统收藏群体的培育和建立更多 >>

对当代水墨市场推手的“自我想象”
    经历过中国当代水墨几次大展的策展人、批评家杭春晓则用“自我想象”这个词说起,“也许国际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阅墨”的展,但是在美国有一千个展览,一千个展览中可能十个展览是讲印度艺术的,有十个展览是讲南美艺术的,但是就这么一个展览是讲水墨的,最后我们在节选信息的时候就节选了这一个展览与水墨有关系,拿来塑造了我们的一个自我想象”。
零散大军撑起的当代水墨收藏群体雏形
    从四年前画廊开始关注当代水墨领域,也在逐步的培育当代水墨的藏家,四年时间的培育对于藏家而言是短暂的,这中间一部分的藏家是从别的板块转移过来的,其中70%的买家是从当代艺术收藏的领域转移过来的,亦有少部分的传统字画买家转移过来,第三部分则是新兴的藏家,尤其是和中国当代水墨的艺术家同步成长起来的藏家。
西方资本推动的当代水墨“阴谋论”?
    当代水墨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内的拍卖行和画廊都在进行这一领域的相关动作,也有藏家逐步的进入到这一领域的收藏中,日后也必将有大资本的注入,而当这一切都越来越多的被拿出来讨论的时候,包括媒体和批评家在内的人都在担心一个问题,这会不会是西方的又一次“阴谋论”?
新型当代水墨藏家的个案
    顾欣可以称得上是一位80后的新藏家,之前并没有相关的艺术品收藏经历,受到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影响,在已经完成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之后,进入到了艺术收藏的世界,从年初进入收藏开始,他已经开始接触到中国当代水墨领域了。

王传峰 《鱼》 成交价:333.5万元

王传峰 《鱼》 成交价:333.5万元

艺术家卜兹及其作品

艺术家卜兹及其作品

【当代水墨调查之七】当代水墨的拍场杠杆 更多 >>

当代水墨的拍场杠杆
    当代水墨自2012年嘉德等拍卖行推出新水墨专场后备受学术、展览、拍卖等各方面的关注和热议。虽然当代水墨曾一度被边缘化,随着学术界的研究、拍卖公司的挖掘、展览的推介,及商业运作,影响力扩大,目前已成为拍卖行力推的重要拍卖品类。

【当代水墨调查之八】西方画廊对当代水墨的中国市场布局 更多 >>

西方画廊的新一轮布局?
    以低调的姿态进场,同时又有一种远大的追求,这对国内的画廊似乎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力。由于之前的当代艺术的经验,对于这样的西方画廊进场,习惯性地让人以“西方阴谋论”这个笼统的概念视之,这会不会又是一次西方资本对中国当代水墨操盘的方式?
    水墨可能吸引西方藏家收藏的一个原因是这是一种全新的语言,他们会去探索,但是对于中国的水墨,是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才可能懂得、了解其中的价值,所以对于西方藏家来说,在不懂得,不了解这种艺术,这种语言的前提下,不太可能盲目地进行投资。

【当代水墨调查之九】个人化,对水墨江湖的消解? 更多 >>

个体化趋势对“水墨江湖”的消解
    水墨的个人化趋势,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家个体的创作方式越来越多元的评价系统消解原有的水墨程式,也从单一的国家作为艺术赞助人向自由市场的财富人群作为艺术赞助人的转变,杭春晖认为:“不同的艺术赞助力量将簇生不同的艺术语言面貌。这也是不同江湖运行的基本推力。建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水墨语言具有典型的现实宣传性。

【当代水墨调查之十】当代水墨热钱进场,泡沫还是硬通货? 更多 >>

一切仿佛似曾相识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那么一批年轻的中国艺术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春风吹进中国大陆,不满传统的学院绘画体系的保守创作方式,而不断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他们的作品最早被西方的收藏家、经纪人发现,在国外美术馆、画廊走一圈回来,若干年后,带动了国内相关艺术类型的市场发展。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