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塑的培养土壤让油画学会会长都感到羡慕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同样对2013年青年雕塑家的表现打出高分评价:“十大美院雕塑系对青年人不遗余力的扶持,雕塑协会对青年计划不断的推广,这是中国雕塑界未来发展的希望。这种储备、学术的状态,我认为许多青年雕塑家学术发展的水准在某些意义上已经超过了中国雕塑家,当然不是全部,这一点特别可喜。
- 从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型
-     “我认为中国的雕塑面临着大的历史转型,从城市雕塑向城市公共艺术转型,这一点雕塑界在2013年通过许多的研讨已经有了一些共识。所以像大学生跟城市的结合、对废旧工厂的材料利用都是迈出了第一步,他们现在是集中式的创作,将来就会为城市发展而创作。中国雕塑向公共艺术转型有很好的历史意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到。
- 雕塑的边界:回归本体和面向未来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博士刘礼宾提到自己在和雕塑家聊天的时候,雕塑家做的装置和一般艺术家做的装置是不一样的,雕塑家们的创作更多的是一种雕塑语言的在场,“纯粹作为雕塑来讲在我看来也不是现在没有一种可能性,现在特别需要集中式,也不是保守,守住一个本体以后自发演发的可能性。”刘礼宾说到。

- 2013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
-

- 在传播中变“热”的“水墨”
-     杭春晓提出了自己对2013年水墨热的看法,认为2013年出现的水墨热“并没有干扰水墨长达30年的内在每一个逻辑的发展。整个艺术品市场在经过当代艺术突然跌落以后寻找新品种带来的结果,根本不是水墨自身的所谓热度。”
-

- 热量下批评家应持的冷静和反省
-     水墨大潮,泥沙俱下,有隔岸观火者,有浑水摸鱼者,有推波助澜者,亦有脱身自保者。作为艺术世界里关键一环的策展人,则应摆脱既定的成见,保持独立的思考,不碍于世情,保有自己的“偏见”,坦诚的对待这一现象。
-

- 研究的新维度:跨越水墨
-     引起较大轰动的是大都会的水墨展,这个展出了包括绘画、书法、摄影、版画、视频、装置和雕塑在内的以各种形式体现的“水墨”作品70余幅。“水墨”在这里的呈现方式已经远非笔与墨在宣纸上的表现,创作主体也由水墨画家延伸到其他艺术门类。
- 输出的困境
-     皮道坚说,“艺术出版,我们的输入是在前面的,输出,是现在才有人提到的,尽管我们以前也曾经向国外介绍过自己的艺术图书,但在艺术领域当下发生的东西,国外虽然不是一无所知,却是很不了解的。”
- 案例下的中外出版差距
-     作为雅昌文化集团成立以后投入较大的一部图书项目,《张晓刚全集》的制作不仅仅着意于系统地梳理张晓刚的艺术人生,更期望于将此图书打造成可输出国门的世界级图书。黄专在主持这么一部图书时,参照了各种国际版本、大量国内外的艺术家画册、艺术家研究专著,以期找到一些体例作为灵感的源泉。当时与之合作的一位设计师为此特意去了法兰克福书展,在书展上,他意识到了中国图书出版和世界的差距:中国的出版特别是艺术出版和世界的距离比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还要大,这又不是一个大家很紧迫认识到的问题。
- 繁荣中的危机
-     本就相对边缘的传统艺术图书的出版,或者说相对边缘的所有类型图书的出版,在这一大趋势下似乎全部成为一个个典型。市场上极度狭小的受众群,使得大多数的专业艺术图书的出版工作想依托市场出售量实现盈利成为幻想。
.jpg)
- 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出版物初评现场
-

- 策展人,从民间蹦出的词
- “策展人确实是从民间夹缝里蹦出来的一个词。”年度艺术策展人评委之一、策展人杨卫认为策展人的出现是时代使然,在座的评委几乎都经历了从批评家转型至策展人身份的过程。
-

- 从批评家到专业策展人
- 如何从批评家过渡到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端廷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批评如写影评,策展如拍电影。
-

- 策展人的反作用力 激活体制内
- 贾方舟认为在去年越来越多的体制内美术馆引入了策展人团队机制,联合策展、团队合作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展览的质量和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