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发展根源 [查看详细]
·“珐琅彩”又称“画珐琅”,是15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西洋珐琅”或“洋珐琅”。康熙后期,该工艺被传教士带进宫中。
·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景德镇御厂将其发展为“洋彩”,即后来的“粉彩” |
“珐琅彩”与“粉彩”的其它共同点
·“粉白”打底:在绘画彩瓷时,由于釉料是提前制好的成品,如果需要表现花瓣浓淡及云水朦胧时,釉药呈色不好自然过渡。这时先用粉白打底,再施彩釉,并用毛笔调节局部釉料浓淡,既利于彩、釉结合,又能获得理想渲染效果。图案中的远山近水都是先使用“粉白”打底,然后施彩渲染达到朦胧效果。
·釉面开片与厚度:
有人提出“珐琅彩瓷”釉面有众多细小开片,“粉彩瓷”没有,并将其做为判断两者的主要依据。其实不然,由于彩釉种类、制作技术、釉上彩层厚度以及各自膨胀系数的不同,釉面开片在历代许多低温釉表面都容易产生,仅是大小规模不同而已。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典型的低温釉上彩,这种情况自然无法避免。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彩釉共用:
造办处珐琅作记载这样一条资料:“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将此料收在造办处做样,俟烧玻璃时照此样着宋七格到玻璃厂每样烧三百斤用,再烧珐琅片时背后俱落记号。闻得西洋人说:珐琅调色用多尔门油,尔着人到武英殿露房去査,如有,俟画‘上用',烧珐琅片时用此油。造办处収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尔等査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尧烧瓷用。”说明雍正六年前后景德镇御厂也使用造办处提供的珐琅釉。联系实际情况,唯有粉彩瓷制作需要,于是更加验证了珐琅彩与粉彩存在的釉料共用问题。随着雍正后期炼釉技术不断提高,共用彩釉的种类也会越来越多。
|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制作工艺
·“珐琅彩瓷”制作时各项进程都非常严谨。先由造办处设计者绘制造型,呈览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作木样,再次呈览应允后送到景德镇御厂交与督陶官制胎。烧制好的瓷胎运回宫中,由造办处设计图案,允许后让珐琅作绘画者烧制。其中器物上的题词、印章、落款等都各有专人分工,包括题词的临摹、字体也由统治者亲自指定安排。总之,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把关。
·粉彩瓷的制作地为景德镇御厂,它的制作程序比较普通,主要按照当时官窑瓷步骤烧制,即内府先进行造型设计,然后送样给御厂。其它如表面文饰、图案绘画等假若没有统治者积极参与,可由督陶官按经验适当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