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严培明以一系列黑色碳熏质感人物肖像享誉艺术界,毕生探寻“人性与社会、生命与死亡”等终极命题。八十年代他远赴欧洲,成为中国最早进入世界一流艺术博物馆和机构且目前仍具有重要国际声誉的当代艺术家,同时也是第一个活着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艺术家。他以饱含巨大悲剧力量但性格特征鲜明的单色巨幅肖像油画享誉艺界,主题涉及战争、贫困、生命、死亡、信仰、希望等人类及终极命题,深刻而警世。严培明海外创作生涯三十年余年,其作品直指生命与精神内核、极富绘画能量与魅力,触动我们的思想、审视我们的生活。本次北京大型个展是其近五年来对人、环境和社会发展困境的最新思考与艺术呈现,被视为艺术家创作生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展”。

【访谈】

严培明:用创作来“填满”自己
每次个展都是新作品?基本上都是。因为我有一个理由,也喜欢画一些新的作品,对自己有一个挑战。有一个自我的压力,自己还想象出一个新的内容,这样也使得我能够不停地去工作,不停地去‘填满’自己。基本上我的展览没有停过,比如明年、后年一个展览,我现在就可以开始想,不同的内容我可以画一些,然后再去调整。
中国艺术家严培明的自述
18岁的时候,我曾经想考上海艺术设计学院,但最终却因为我的口吃问题而被拒绝了。虽然有些失望,但从没想过放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意志总会让人找到方法去激发潜能,最终获得成功。在那个年纪,我已经明白一个道理:艺术家的一生,要么是前路一帆风顺,后途坎坷崎岖;要么就是先苦后甜。事实证明,我属于后者。

【以肖像直面灵魂】更多 >>

单色肖像:人脸就是最好的“词语”
不断寻求震撼人心的表现力量,可以作为串起严培明艺术创作历程的线索之一。从他最初选择以单色的肖像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把生死悲欢、人间苦难凝结在最普通人的形象里,到他用“葬礼”蒙娜丽莎与“丽人”蒙娜丽莎的对话,再到今天以旗帜作为载体来勾画的孤儿,简洁、直接、有力的原则贯穿始终。就如严培明自己所说的,“简洁不啰嗦,让画面充满力量,用最精炼的话讲出我的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
严培明:从小画肖像 就拿我的一生来画
严培明:艺术语言一旦变得嗦,就会失去纯粹的力量。这跟讲故事一样,讲得太多,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就少。我的艺术语言也是很简单的,比较纯粹,画肖像就是肖像。画毛泽东之前,我也是一直在画人像,也是比较粗犷的、单色的。我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很早了,我从小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成长,从小就画肖像,一直就对人的主题感兴趣。
严培明:我的作品永远以人为主
丁︰选择画肖像是不是因为人对你来说特别有感觉?
严︰我在中国时就是开始画肖像的,一般中国人学画画都是从肖像开始,素描、油画、石膏。为艺术永远面对著人,肖像就是一面镜子,它会反射一些东西给我们的。我的作品求远是以人为主的,是最基本的东西。你叫我去画抽像画,我是画不来的,我对人比较感兴趣。

【作品欣赏】 更多 >>

【毛泽东系列】
从1987年完成第一幅毛泽东的巨幅头像,到1991年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第一次个展,旅法求艺10年的严培明,借着毛泽东在西方的影响,叩开了西方艺术界的大门。他说:“通过他的历史,我的故事刚刚开始。”

【死亡敌不过生的诱惑】 更多 >>

严培明:父亲的去世刺激了对死亡题材的创作
死亡是艺术家严培明近年常用的题材。当他还是下河摸鱼的年纪时,就害怕死亡。害怕但不躲避。在一张自画像上,他画了自己上吊的一刹那,椅子没有踢掉,眼睛还在挣扎。2004 年,严培明的父亲去世。严培明的一位朋友在一个黄昏接到他的电话,严在电话里很淡然地说起自己父亲去世了。之后,这位朋友注意到,严培明创作了大量与死亡有关的作品。严培明说,父亲的去世刺激了他对死亡题材的创作。
严培明:把蒙娜丽莎送进坟墓
在这个名为《蒙娜丽莎的葬礼》的展览中,严培明用灰色的笔调,以仿佛投影的方式,为蒙娜丽莎举行葬礼。他将蒙娜丽莎身处其中的神秘背景加以延伸,点缀以无数的骷髅头。蒙娜丽莎的两侧,是严培明垂死的自画像,对面,是他衰老枯萎的父亲,正在见证自己儿子的死亡。严培明不无自豪地自嘲自己是以死亡走进了艺术的天堂,而天堂,严培明接着解释:对中国人来说,意思就是坟墓。

【作品揭示主题背后的人性】 更多 >>

严培明:揭示主题对象后面的人性
在创作毛泽东,李小龙,教皇,他自己的父亲,甚至南非贫民窟的儿童的大幅肖像油画中,严培明运用了巨大画笔的技法及独特的风格,作品画面近看显得凌乱,而从远处看时,却总能使人震惊并引发情感上的共鸣。策展人侯瀚如这样评价严培明:“严培明肯定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坚定最不妥协的画家之一。看严培明那些强有力的作品,你能充分感受到一种紧张和冲突的力量,意识到艺术与人生的密不可分。”
对话严培明:绘画中的兴趣让我反思政治和历史
严培明:我一直着迷于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枪杀》,创作《Exécution, Après Goya》使得我更好得理解创作这幅作品的那段时期。这是一幅不朽的绘画,让观众与描绘中的双方产生联系。一个人理解刽子手的动机,他肯定以为自己的行为代表着自由。但是我们也与那些牺牲自己的受害者产生联系,我在绘画中的兴趣也使得自己去反思我们目前的政治和历史。

【狂放笔触创作无与伦比的力量】

无惧:严培明访谈
严培明的作品题材带有强烈的人生关注和社会干预,他的展览,往往成为社会公共话题。他画毛泽东、李小龙,也画警察、罪犯和流浪儿。不管是画伟人、自画像或者卑微的小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尺幅巨大,气势撼人,迫使观众真正进入到画面之中,他的巨幅肖像的直接性唤醒了人们对绘画沉睡的感受。他的创造过程类似行为艺术,他舞动着长刷子,肆意挥洒,颜料飞溅,创作过程像是一场搏斗。他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一张大画,在塑造形象的同时解构形象,在偶像崇拜和偶像攻击之间游离。
严培明:画布上的生死搏斗
1985年,严培明决定舍弃彩色。他的画面变得单纯,尺寸却被极度放大。在他大尺寸的画布下,总是涌动着粗砺狂放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力量。1983年参观荷兰梵高博物馆时,他特地买了几张海报,趴在一边数起梵高作品上的笔触。他盘算着,自己得在更大的画布上涂抹多少次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这时候他决定开始用更大的刷子,甚至几把绑在一起的刷子。他说,“大尺寸的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是巨大的。”这个经验,来自中学时代临摹大字报。

【作品欣赏】 更多 >>

【李小龙系列】
严培明经常和华人工友去电影院看李小龙的电影,这位穷人的英雄给了漂泊异乡、半工半读的严培明生活的信念。2004年,他分别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曼海姆举办了以李小龙为主角的《猛龙过江》个展。

【艺术不能为开心服务】

严培明:诱惑太大 坚持定局
作为我本人来讲,我就是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从小就是这个想法,没有任何另外其他的想法,从来没有做过生意,从来没有想过发财,从来没有想过应该做别的东西,一生陪伴我唯一的东西,我是搞艺术的。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我相信自己有这个天分。我自己也很喜欢画画,唯一我感到幸福的时候,就是在工作室里面度过,生活很简单,心情也是很平静的,不成功,也没有什么。
严培明:艺术不能为开心服务
在严培明眼里,对艺术家来说,他最重要的话语权除了作品还是作品。“什么东西都是假的,说到底只能用作品说话。”因此,严培明本人从来不宣传也不推广。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工作只是创作,其他的宣传等事宜全部都交给画廊去处理。“因此,我的每个个展全是新的作品,因为我要通过每个展览讲不同的故事,阐释不同的道理。”
严培明:我等待世界的公认
展览序言里,严培明的一句话同他的作品一样令人诧异:“我的标准是定在最顶峰的,受全世界公认,(做)在全世界有影响的艺术家。我现在还没有进场踢球,还在坐冷板凳;我的路还没有开始,还在做准备工作。” 严培明始终保持着规律的,甚至相对隔绝的生活,每天十几小时泡在第戎的工作室里,甚少参加社交活动。在法国的华人艺术家里,他最为欣赏的是黄永石水,因为他低调,“不去搞那些烟火啊,一刹那的东西,不去炫耀自己,也不去跟国内官方的人打交道,认认真真地搞他的艺术。”

【只能跪在妈妈面前】更多 >>

严培明:水土不服的“外来者”
关于回国办展的经历,这位法籍华裔艺术家则“水土不服”得像个初学的“外来者”。“这个展览是跟翁菱合作,你们对翁菱也很熟悉,我跟翁菱的合作从97年谈到现在,十七年了。这个展览过程当中的起起伏伏,各种无奈、愤怒、抛弃,我把所有的感受全部集中在一起表达。中间那个厅的作品《我跪着》,就是告诉大家,严培明只能跪在他妈妈面前。”严培明说到。
归来者严培明
严培明画中的人物,无论是毛泽东,李小龙等著名人物,还是父亲这样的亲人,抑或是在上海世博会法国馆门前出现的组画“上海的孩子”,常让人体会到挣扎和痛苦,他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呈现“他们”,这一次,他的画中出现的“我”和“母亲”,则带有强烈的代入感。尤其是“母亲”的形象,她手持一把扑克,表情平静安详,放倒的牌中,有一张摊开来不乏深意的“K”,在母亲的一边,是匍匐跪下的“我”本人,疲倦而虔诚,这个在母亲的身边跪下的“归来者”,究竟经历过一个怎样动荡倾覆的世界?

【大事记】

荣誉
1991年,严培明作品进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后多次在欧洲著名机构举办个展
2009年,他成为第一个在卢浮宫举办个展的在世当代艺术家,作品由卢浮宫永久收藏。
2009年,获得法国骑士荣誉勋章。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新作《上海的孩子》代表法国在国家馆外展出。

【重要个展】

2003年 严培明:献给我父亲,第戎——上海——广东
2003年,与他长住第戎的父亲过世之后,严培明第一次在上海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的大型巡回展览,并以「严培明:献给我父亲,第戎——上海——广东」作为展览主题。这个展览让中国人比较完整的见识到严培明的创作型态与内涵。
2009年 严培明《“蒙娜丽莎的葬礼》 巴黎卢浮宫
2009年2月12日开始,卢浮宫向公众开放展出“蒙娜丽莎的葬礼”的画展,画展共展出法籍华人画家严培明的5幅作品。展出作品还包括严培明已故父亲的画像以及画家本人一幅濒死状态的自画像。严培明解释说,他的这些作品是为了向蒙娜丽莎表达“敬意”,并为她献上一个“葬礼”。
2009年 严培明《童年的风景》 北京UCCA
2009年,UCCA推出严培明的个展《童年的风景》,这是严培明第一次脱离画布、尝试装置艺术作品。连同展出的还有在旗帜上绘制的34个中国新生儿的肖像。展览用震撼的方式将贫穷、饥饿、不平等、战争等抽象问题以人物肖像的形式作出艺术家主观的阐释,并分享给观众。

《蒙娜丽莎》主题油画引人注目,画中的蒙娜丽莎眼含泪水。

《蒙娜丽莎》主题油画引人注目,画中的蒙娜丽莎眼含泪水。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