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埋有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灵骨的西安兴教寺拆迁事件引起舆论哗然,“大师兄”六小龄童也在微博上发出呼吁,要保护“师傅”的栖身之所。而当地政府给出的拆迁原因,是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需要,拆迁三分之二并不涉及任何古建筑。兴教寺认为,兴教寺是一个整体,拆迁应考虑到实际情况。对此“申遗”,中国佛教协会、知名宗教人士星云大师、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李继武、中国宗教学会理事、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等都做出了回应。
申遗本是一件好事,可以各地热衷于搞申遗项目,消耗巨资“整治”环境,只为获得世界遗产资格,看中的是申遗成功之后的“好生意”。申遗成功后意味着名利双收。但是,申遗不仅仅只看重结果,过程、方式、方法等都是同样值得人们注意的。如果为了申遗成功这个结果,而将申遗的本意:保护文物,放在了末位,“申遗变成了生意”,那将适得其反。 “文物”的概念是什么?“申遗”的目的是什么?都值得现在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