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当代艺术一直因为过于“玄妙”而常常让大众敬而远之。苏富比的艺术拍卖会就有一件号称是价值20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的画,神奇的是,这是一幅几乎全白的画。这幅看起来和“手纸”没多大差别的天价作品,引起了全面讨论。这幅完成于1961年名为《无题》(Untitled)的作品是由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所完成,它的价值估计是1500万到2000万美元左右,几乎是现有艺术品的拍卖纪录的2倍。到底是艺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是大众真的不懂艺术?

【解读罗伯特·雷曼的创作】

[雷曼创作这幅作品前是保安]
今年84岁的美国艺术家罗伯特·雷曼,青年时在一所理科院校读了一年后,又在乔治·派博迪师范学院读了一年。1953年,雷曼为了音乐梦想来到纽约,音乐家梦破灭后,他去纽约现代艺术馆当保安,一干就是七年。他早期的一幅《无题》完成于1959年,是在他当保安期间创作的。而这幅即将拍卖的作品则是他刚刚脱离保安岗位不久后创作的。

  

据悉,整幅作品为48.75寸×48.75寸正方形油画,内容几乎完全空白。1961年雷曼以有质感的白色颜料上色创作,略有蓝色和绿色的痕迹。该画作将于下月在美国纽约拍卖,目前该画作估计达1500万至2000万美元。苏富比全球当代艺术部门联席主席亚历山大·鲁特认为“这幅画的潜力无穷”,苏富比方面对于破纪录非常有信心。

[抽象与白色是雷曼作品的标志]
要想欣赏这幅作品,需要了解点美术资讯。8年前雷曼的另一幅白色绘画(创作于1962年)的拍卖纪录是960万美元,当时的成交地点也是苏富比拍卖行。他被称为单色画、极简主义和观念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抽象与白色是雷曼绘画的标志。据悉,雷曼的画作偶尔会出现在市场上,但尺寸有这么大的并不多见。

  

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舒阳表示,雷曼的这类作品在市场上流出来的比较少,所以对价格会有一些影响。而对于其价格是否过高的网络争议,他表示因为苏富比拍卖是商业运作,可能会拍出高价格。舒阳还表示,极简主义是战后特别重要的艺术运动,它的影响波及亚洲,装置等艺术也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

【苏富比:《无题》估计过亿 由市场决定】

解读1:莱曼身列50位行情最好当代艺术家
美国艺术权威网站Artinfo曾根据苏富比、佳士得和菲利普斯三家拍卖公司每年举办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专场成交额,选取了50位作品行情最好的当代艺术家,雷曼列第44位,中国画家张晓刚列50位,2011年香港苏富比张晓刚早期作品《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刷新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纪录。
解读2:观念艺术“卖的就是形式”
许多上榜艺术家属于观念创作,排名紧随雷曼之后的理查德·塞拉、弗兰克·斯特拉、塞·托姆布雷,名头不是“极简”就是“抽象”。有拍卖界人士直言,“观念艺术卖的是形式。你可以不接受,但就是有人觉得这种观念‘够逆反、我喜欢’。一旦有人赞成或反对,它就成功了。你可以反对,越反对越成功。”八年前,雷曼作品在纽约拍到960万美元,这或许可以解释苏富比此次估价的底气。
解读3:业内看好莱曼作品价位稳定
莱曼被评论归类为极简主义,但他更喜欢被别人称为“现实主义”,因为他不热衷于创造幻想,只是在揭示材料的真实模样。对于雷曼喜欢的白色,韦宏山解读为“白色本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情绪上是一种降调的色彩。读雷曼的画,有着时代的忧伤。”他影响了日本“物派”、韩国抽象艺术以及上世纪90年代英国兴起的新抽象艺术风潮。

苏富比拍卖现场(资料图)

苏富比拍卖现场(资料图)

【专家观点:同类作品很罕见】

英国AVA(全视觉艺术公司)创始人乔·拉·普拉卡是一位资深艺术品经销商,他对记者介绍说,罗伯特·雷曼的作品以极简主义为主,“他的画作元素很简单,不同于某些艺术家元素非常复杂的抽象画。在现在的市面上,雷曼的这类作品非常罕见,是有市场需求的。”对于作品的估价,普拉卡没有过多评论,但他也直言极简主义的单色绘画并非人人都能欣赏,“目前艺术品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依然不足。”
艺术评论人罗伯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当时在《纽约时报》撰文写道:“多年以来,雷曼一直专注于探索白色的多样性——不同种类、不同色调的白色颜料,涂抹在不同的白色表面。”“雷曼的艺术提醒我们,对于所有绘画而言,最重要的是颜料、尺寸和颜色。”史密斯补充道。
艺术家张恩利表示:“一件艺术品一旦超过一定价格,就会成为一个事件。拍卖是买卖双方的事,价格有人接受就没问题,如果没成交就只是一个标价而已。克里姆特的画曾经创过拍卖纪录,但真的值那么多钱吗?艺术品的价值和标价并没有关系。”
摄影评论家顾铮指出了艺术品拍卖背后的复杂性:“市场拍卖时的竞争氛围、艺术家存世作品数量的多寡等复杂的因素决定了艺术品的价格,正常的价值是另外一回事。”
徐冰对记者说,“艺术这个事越来越说不清楚,当代艺术不断突破现有的概念和规则,给予的是已有知识范畴无法判断的东西。艺术判断的标准、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市场价格随时都在调整。所以一张几乎空白的画,才会变得无从判断。”

罗伯特·雷曼

罗伯特·雷曼

【各方反应直逼当代艺术现存问题】

[概念派]
子弹蛇:个人观点,觉得关键不在那个实体对象(画),而是在于概念,比如说“我要表达的就是现代社会对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的争论”之类的,那么这作品引发所有人的争吵反而等于是成功了。不管是画,还是雕塑,行为艺术,媒体艺术等等,关键看其有没有成功传达艺术家本身所想传达的,这点在互动艺术上很明显能看出来。

  

女帝-碎碎:作品一旦离开艺术家本人,进入商业运作的流程里,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了,拍卖起价也不是艺术家哄抬的,而是些画廊的事,而偏偏当代艺术本来就因概念性、实验性,或者极端依赖于个人体验(上文说了),根本无法进行价值判断,反映到市场上就是:你无法说出它值多少钱,全看买家出多少钱。因此没必要肤浅的只见那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

  

Hellscream:这种画你在电脑面前和实际画作是有很大差距的,还有就是特别有钱的人喜欢这个艺术家是他脑残粉也不奇怪,克莱普顿的吉他也卖出过接近100万美元,那只是艺术家其中一个设备而已,你想想如果画家的一支画笔都能卖100万美元,那画本身卖几千万也不奇怪啊。

[阴谋派]
口袋鼠:在单纯的艺术领域,艺术品的好坏确实见仁见智,这不可否认,但当艺术进入了市场后,我觉得这种“见仁见智”多少是被商人给“利用”了。因为艺术品的特殊性,它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以成本计算市场价格,所以它的价格人为因素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谈论这幅画好不好画的是什么到底值多少钱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关键是有人就愿意花这么多钱买,这更多的是种投资行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画就和现在中国的房子是一样的,性价比低,但不妨碍它就是那么贵。

  

吃斋不拜佛:有三种可能性:1、江湖手段,所谓盘内滚珠,我囤积上这个画家的很多作品,然后进行这种炒作,其他的画就可以卖高价。2、骗取贷款,我拿两个亿“买”张画,然后我去抵押一个亿行不?然后肯定就不还钱了,画给你银行玩去好了。3、洗钱,这个不需要解释。

  

单释.覅:艺术是最大的谎言。

【盘点:拍出天价的white-on-white艺术作品】

关于如何理解white-on-white
white-on-white从字母不难理解就是在白色的画布上用白色的颜料绘画创作。
white-on-white诞生之时就是形式的终结之日,莱曼作品的好在于他用观念把形式玩到了极致,他改变了历史,于是他的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苏富比的专家认为作品的白色反而是主导这幅作品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此画为什么值那么多?因为这是莱曼的作品。
拍卖行认为white-on-white这种形式这次获得成功也体现了当代艺术作品中极简趣味的再次回归。就像亨兹·麦克(Heinz Mack)和昆特·约克(Günther Uecker)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杜塞尔多夫发起的“零艺术运动”,影响了一批艺术家朝着单色绘画的方向前进。
苏富比欧洲当代艺术部分主管夏安·韦斯特法尔( Cheyenne Westphal )指出“现在的收藏家真的非常爱白色”。她还补充道:“白色真的很适合现在的审美和生活方式——这种颜色非常的清新和美丽。”事实上,收藏家的这种取向,也激励了那些想进行此类创作的艺术家们。

Piero Manzoni, Achrome (1958-9),价值6,000,000英镑

Piero Manzoni, Achrome (1958-9),价值6,000,000英镑

  

  • Lucio Fontana, Concetto Spaziale, Attese (1964),价值1,000,000英镑
  • Bianco, 1966 by Agostino Bonalumi, Bianco (1966) ,价值350,000英镑
  • Lucio Fontana, Teatrino (1965),价值500,000英镑
  • Enrico Castellani, Superficie Bianca, (1967),价值1,000英镑
  • Paolo Scheggi, Intersuperficie Bianca (1964),价值150,000英镑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