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1978年作为当代雕塑的起点,主要是基于社会学叙事的考虑。我们将1976至1978年看作是一个过渡期,因为这一阶段的创作总体上延续了文革以来的既定思路。真正为当代雕塑提供思想解放的动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仍然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1978年以来所创作的雕塑均可以被认为是当代雕塑。当代雕塑既不同于学院化的雕塑,也不同于主题先行、宣扬意识形态的创作,相反它有两个基本的标尺:一个是在艺术本体的层面具有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和反映了当代人的视角经验;另一个是作品具有明确的文化针对性,其当代性体现为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新时期以来的人文诉求。 >> 查看详细

展览名称: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展
策 展 人: 何桂彦
学术主持: 易英、殷双喜
主办单位: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寺上美术馆
展览地点:寺上美术馆  查看路线图
展览时间:2011-11-05~2012-03-01
开幕时间:2011-11-05 15:30
联系方式:010-69491026 info@sisam.cc

相关新闻

一、文化思想的反拨与艺术本体的回归

  文革结束后,雕塑创作按照既定的惯性意识前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来临,当代雕塑的创作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在国家至上而下对文革进行反思的浪潮中,雕塑界曾涌现了一批新的作品,过去那些伟人、英雄让位于一个普通的女性。新中国建立以来,纪念碑不仅成为雕塑创作的一种主导性的艺术样式,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对于接受者而言,纪念碑既有自身的审美规范,其视觉形式的呈现也具有强烈的仪式性。艺术家敢于突破禁忌,打破过去那种“高大全”的视觉机制,用个人化的语言去表达。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前卫雕塑的涌现,前卫雕塑在反思历史与拷问现实方面是铿锵有力的,而那种非叙事的表现性风格,也能成为当代雕塑语言学转向的一个标尺。

二 、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

  与80年代的创作比较起来,伴随着90年代初社会文化情景的改变,当代雕塑最重要的变化莫过于“介入现实与观念革命”。90年代雕塑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艺术家以积极的心态介入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作品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一些创作现象值得关注:艺术家有意识地与宏大叙事的、充满启蒙色彩的题材拉开距离,转而关注近距离的日常生活与微观化的现实世界,表达内心所承受的一种不可名状的焦虑。将80年代中期对现代主义语言与风格的学习推进到当代层面,即形式——风格的范式建立让位于作品内在的文化诉求,此时,艺术家不仅有意识地强调形式背后蕴涵的本土传统与文化身份,而且,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文化的针对性。还包括一批介于装置与雕塑之间的作品、解构主义雕塑风格、都市题材新艺术潮流以及女性雕塑的出现。

物、剧场、身体与雕塑边界的消逝

  虽然2000以来的当代雕塑与90年代的雕塑创作不存在任何明显的断裂,但对雕塑形态与边界的拓展与追问,对当代艺术整体学术语境与文化现场的思索与介入,对国际当代艺术潮流的对话与回应,对雕塑学科化建设与学院教育模式的拷问与反思……则共同构成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当代雕塑发展的共时性语境。2000年以来的作品共同透露出一个鲜明的学术趋向,即雕塑家对雕塑在当代环境与公众生活中的存在与意义的关注,中国雕塑在20世纪末对艺术的公共性或者说是对公共艺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自觉意识。2000年以后,当代雕塑不仅呈现出跨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增强了自身的包容力,能有效地接纳装置艺术、建筑艺术、观念艺术的成果,在形态上能融汇影像艺术、过程艺术的一些视觉方式,并尝试将时间与过程纳入当代雕塑意义呈现的维度中。

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评论人姓名: 验证码:
请您注意
1、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
  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2、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3、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4、本网秉承言论自由,但是对于有人身攻击性及污秽的言语,本网有权力删除,并保留解释权。
5、您在本网发表评论的作品,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6、由于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帐户,由此导致的任何个人资料泄露,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7、任何由于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资料泄
  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窜改等,本网站均得免责。
8、由于与本网站链接的其它网站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网站均得免责。
9、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10、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