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民营博物馆要生存必须靠制度换血
|
马未都提出,民营博物馆如果要生存下来,必须靠“制度”的换血。2007年,观复博物馆由个人管理改为理事会管理制,100个理事承担起对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今年6月,马未都又宣布创建观复文化基金会,把他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全部捐出,由基金会理事会管理。马未都希望由此增强民营博物馆的抗打击能力。而博物馆也不再是属于一己之有,不必担心日后子女将这些文物变卖。
...[查看全文] |
|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民营博物馆良莠不齐 |
国家要不要扶持民营博物馆?有一个前提是,现在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来认定民营博物馆。现在文物市场很乱,很多文物收藏的来源不清晰,一些民营博物馆表面上是“公益性”,私底下又存在倒买倒卖的现象。所以我一直认为,民营博物馆的收藏也有坏处,缺乏规范和监管,名义上是博物馆,实际上是企业产品展示厅的“羊头狗肉店”,这就很危险...[查看全文] |
|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私人博物馆应专业化 |
中国的民营博物馆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企业博物馆,另外一类就是民间的私人博物馆,我觉得这些私人博物馆可大可小,应该尽量专业化,比如收藏锁头、手表、算盘都可以,100平方米就足够了。民营博物馆不一定非要政府扶持,也不一定非要有门票收入,它们主要是私人收藏的展示,不一定非要发展得多么庞大...[查看全文] |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民办博物馆亟盼法律正名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委员:建议加快出台《博物馆条例》,完善博物馆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明确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同等的法律地位。完善审批程序,健全民办博物馆准入制度。要加强对民办博物馆凭证执业、依法办馆的监督,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做好民办博物馆的登记、年检、执业和监督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
|
·南京大学历史系学者贺云翱:转化观念 将博物馆作为产业来运作 |
造成民营博物馆处境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办馆者的观念需要转化是其中突出的一点,这需要办馆者真正把博物馆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运作思路的不清晰成为困扰民营馆发展的又一原因,在藏品的搜集上存在着片面追求珍品、罕见品甚至是国宝级艺术品的误区,而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空间;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民办博物馆的人才问题,似乎少有科班出身的人愿去民办博物馆做一番事业;此外,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短缺也使得民办博物馆的发展面临障碍。 |
|
·沈坤荣:建立民办博物馆专项扶持基金 |
根据民办博物馆的特点,采取多种灵活的资金补助渠道。对于一般的民办博物馆,在实施重大工程时,可以向政府申请免息或低息贷款,此外政府可以用奖励等手段给以资金上的援助。人们历来有崇文的雅致,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有一批热心于文化事业的人士,他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痴迷,千方百计、多渠道地收集各类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此外,中外民办博物馆发展证明,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产物。加上政府的扶持,民办博物馆大发展的机遇将很快到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