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中国当代艺术轰轰烈烈发展的近三十年进程中,当代水墨的缺席让多元化的艺术圈略显尴尬。然而近年来,“水墨热”已经作为一个深度课题引发业界研究和探讨。在诸多群像中,缺了朱伟,是欠缺说服力的,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工笔画引进到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作为当代水墨画的活化石,他默默扛着本土艺术大旗,多年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在今天这个时代的水墨舞台上越发精彩。2013年对朱伟而言,是全新的一年,在数年的蛰伏后,朱伟重新跃然而出,于11月3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同名个展,更新着我们的审美,依然呈现的是他最鲜活的个人体验。

【雅昌头条】朱伟:当代水墨不是传统水墨的诈尸 更多 >>

如果说艺术存在一个“江湖”,水墨江湖的形态是怎样的?
朱伟:江湖只存在于体制之外,体制内叫派系。改革开放给中国艺术生态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可以靠作品生存,优秀的艺术家不再只能从体制内画院、研究院、学院,等等国家纳税人供养的机构出现。这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进步或者回归。一百多年来对水墨画的摧残和改良,造成水墨艺术家不能靠画我们自己的水墨画生存,或者说屈指可数。
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竞争,当代水墨的中国文化身份的诉求是什么?
朱伟:上世纪初我们急于给画了几千年的水墨画定位起名,是因为西方油画的进入。虽然明末清初已有传教士将油画带入中国,但并未引起国人的关注,意大利人郎世宁、潘庭章、法国人王致诚虽然在清朝的体制内画了多年,不但没影响了其他中国画家,还经常被人看不起,十几年下来反而受到中国绘画的影响,把手里的活儿变成了工笔油画。

朱伟个展视频 更多 >>

  • 今日美术馆朱伟个展

    今日美术馆朱伟个展
    2013年11月3日下午,朱伟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开幕。此次个展是应今日美术馆的邀请,首次以文献的形式诠释朱伟多年来的艺术创作。
  • 2013朱伟个展今日美术馆开幕

    2013朱伟个展今日美术馆开幕
    精心策划的布展现场与作品合为一体,简约自然,朱伟艺术创作的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都有呈现,同时关于作品的文献资料也与作品一同展出。

【艺评家赠言】

更多 >>

    • 李小山

      李小山
      朱伟和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镜子,以他超凡出众的智慧和敏锐穿透了现实的重重幕帘,向人们洞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当代艺术的大门。
    • 鲁虹

      鲁虹
      立足于传统进行再创造,以追求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当代表达。当然,这也使他的探索在中国当代艺术追求“再中国化”的过程中显得特别有意义。
    • 林似竹

      林似竹
      朱伟是中国当代的陈洪绶。他们走上艺术之路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都为表达对主流的疏远和对保持个人完善的重视而运用了古代人物画的元素。
    • 贾方舟

      贾方舟
      朱伟的画横跨着两个领域了,他的绘画从地道的“三矾九染”中蜕变而来,从创作灵感的激发到表现手法的运用都与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 姜斐德

      姜斐德
      朱伟的绘画记录了正在迅速转变的社会规范、人性的弱点,简而言之,他记录了他正在见证的生活,和正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历史。
    • 白杰明

      白杰明
      朱伟是北京的都市隐者。他追求艺术的同时也孕育了城市隐士的生活方式;他对艺术题材主旨的选择同样淫浸于传统中国,远离当代之喧嚣。
    • 梅瑞婷

      梅瑞婷
      朱伟深刻的观察和简洁的幽默使他的作品富有说服力。他直接、强烈、有时甚至是专横的视觉作品与他的艺术措辞一样,根植于中国的宣传艺术。
    • 龙美仙

      龙美仙
      像朱伟这样的艺术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国际盛誉之下,不求更高的名利,只求更新鲜、更振奋人心亦保持其内在美的艺术作品。
    • 何桂彦

      何桂彦
      在以本土文化的立场与现代性的文化逻辑来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今天,朱伟及其创作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个案。
    • 凯伦·史密斯

      凯伦·史密斯
      他的绘画之所以成功盖因它们(所反映的)就是这个时代。它们既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生活新潮流,又联想到中国古老神秘的气氛。

【艺术家坚持水墨创作之路】

顺利:直接过渡到职业艺术家
1993年朱伟因为一次个展的机会,结识了香港万玉堂画廊的老板,几十件作品都被他一口气买下,并拿到国外展览,没想到受欢迎的程度空前火爆。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画廊和朱伟签了合同,当时的他刚从学校毕业,一天班都没上,身份就直接过渡到了职业艺术家,从此他衣食不愁,每年拿着固定薪酬,从26岁由着性子一直画到了41岁,到2005年圆满了这份契约,度过了他人生中一段快乐的创作时光。
挫折:当代水墨遇冷曾想改弦
2005年后,油画开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中心,当代水墨进入了比较低谷的时期。798有人邀约他入展,他为此特意创作了几幅新画,未曾想临到展览开幕了,主办方却告诉朱伟他的水墨恐与主题不相宜。这件事儿让朱伟大为光火,艺术情感也受到了伤害。因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特殊环境,朱伟的原创水墨始终被市场认为卖相不够,而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在水墨最不受待见的时候,他也动过改弦更张,转投油画阵营的念头,但在最后一刻,他还是退缩了。
回归:不激动期待更长安静期
朱伟改编自唐代画家韩滉《五牛图》的大幅水墨作品至今还挂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也许是强烈的中国寓意,在经济危机中灰头土脸的美国人,如今挺了过来,而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风水轮流转,近年来也轮到了水墨扬眉吐气,各大拍卖行也纷纷做起了当代水墨的专场。虽然有了巨大改变,但朱伟却也未见得为此有多激动,他始终保有清醒。

【艺术家自述】

更多 >>

朱伟:跟进现实
当代水墨能否从形式内容上跟进社会的发展,能否反映现实,是当代水墨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不可以称之为当代水墨。
我们比西方人接受当代水墨晚了二十年
当代水墨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我觉得是前一阵子当代油画看到的听到的太多了,出现审美疲劳,需要调剂一下,水墨在这个时候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和当代艺术出现的规律一样,我们比西方人接受中国当代水墨又晚了二十年。
朱伟谈艺术及中国
保存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所必须具备的。目前在中国水墨画的传承方面快出现一个断层,中国的美术院校现在招生,投考油画、设计专业的考生数以十万计,录取的学生每年也是成千上万人,但水墨专业的考生寥寥无几。
传统照进现实——朱伟访谈录
当下中国经过几个断层,发展至今,不可能有文人、文人画,只是有看似像文人或酷似文人画的;其次,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剧变和动荡的时代,是历史的见证人。作为一个艺术家,准确地记录和描绘时代的演变是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脱离社会现实的画我至今没画过,也画不了。

【艺术家成长故事】

少年期:从军人到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1966年,朱伟出身在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十六岁时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其实军人的喜怒哀乐跟一般人一样,但可能生活得更惨一点。”朱伟笑道。由于当时担任的是文艺兵,他经常得手写些宣传标语。除了字练得特别好,他对于政治宣传与社会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有独到的观察。在部队当了几年兵后,朱伟考进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他的艺术历程。
叛逆期: 一边工笔一边摇滚
那时候的中国新锐艺术家,正在用油画进行着“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文化运动,借用西方的时髦概念,甚嚣尘上。而朱伟却在用传统的工笔水墨来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现状,那时候的他,年轻气盛,有胆有识,笔下凭直觉,有满腔千言万语需要表达。在某些画作的落款上干脆题起了摇滚乐歌词,传统和先锋,把那段集体记忆画得惊心动魄。
转型期:化繁为简,情绪化隐
朱伟在与画廊结束合作后,有将近五年时间几乎中止了绘画创作。在2012年才又重新进入新的创作状态。“重新开始创作后,我觉得画面不能那么罗里罗唆,尽量能带点情绪。”他表示。在新近创作中,标志性的人物、红旗、芭蕉叶及水纹依然可见,而他在创作上的情绪则是从显转化为隐,在细节中更沉静地表现出他的水墨功力及生活感悟。叙事性的削弱是朱伟近期创作的变化之一,在他的《红旗》系列中,也出现几张纯粹红旗的画作。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