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4年11月22日晚,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揭开神秘面纱,来自德国柏林的安塞姆.弗兰克成为上双历史上首次担任总策展人的外国策展人。在安塞姆的主导下,以“社会工厂”为主题,从城市探讨进入了社会深层问题的思考。历经十几年风雨的“成长”,随着它开放性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上海双年展逐渐成为国内乃至亚洲艺术届的盛会。在上海双年展开幕的前一天,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震旦博物馆等私立美术馆也迎来了新展。上双对整个上海艺术生态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双年展是一个流动而又丰富的载体,像棱镜一样,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和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更具“理性”与“开放性”】更多 >>

艺术家周滔:每个作品都合理的位置
艺术家周滔多次参加过上海双年展:“我的作品有各种类型,摄影、绘画、影像,主题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这次展览三个类型的作品被放置在三个分割但又距离不远的展位,手稿位于外侧墙上,摄影作品在内侧墙,而影像作品在对面独立空间,每个作品都拥有了合理的位置。”
田霏宇:安塞姆合理利用了展厅空间
田霏宇看完展览后告诉记者:“他合理利用了展厅的空间位置,灯光处理也很细致,作品看起来非常舒服”。当记者问及安塞姆对于如何布展时,他说:“一方面我要处理好这些艺术品和放置地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一件作品只有摆在一个适合的位置才能显出它的意义。”
安塞姆:希望大家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作品
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音乐与影像作品明显增多,占到总作品的一半。安塞姆说:“我更希望大家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作品。”由黄然执导的《对荣耀的管理》获得第67届金棕榈电影短片大奖赫然出现在今年的双年展中。作为电影艺术出现在国内双年展中是第一次。

周滔《蓝与红》高清影像, 25'

周滔《蓝与红》高清影像, 25'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双年展】 更多 >>

安塞姆:社会工厂问题是社会节点问题
每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都对城市提出了思考的方向。本届主题“社会工厂”的确立,这正是策展人安塞姆纵观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三十年中提出的冷静思考:“双年展的主题是为了提出问题,当代艺术就是一面镜子,反应了社会潮流。工厂是标准化的环境,而社会是多元而复杂的,社会工厂所包含的问题实际是社会关系各节点上的问题。”
邱志杰:双年展走向更广阔的的领域
上一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邱志杰将主题定为“重新发电”,一方面是基于对世博园场馆的后续利用,另一方面对城市文化教育的思考重新构建社会人文蓝图。而本届双年展,在这一蓝图的基础上,进行更本质的挖掘。邱志杰说:“上海双年展走到今天,不再谈媒体,它的合法性也基本解决了,因此双年展开始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开始谈论社会。”

【让当代艺术进入公众视野】更多 >>

双年展初衷为先锋艺术搭建平台
上海双年展的创办元老方增先在举办第一届上海(美术)双年展提出“开放的空间”的主题,当时的初衷是为了给中国艺术家提供展示自己艺术的空间,为具有先锋性、启发性的艺术搭建平台。再回首这18年,上海双年展让当代艺术开始真正走入公众的视野中。
“看不懂”不妨碍当代艺术进入视野
尽管当当代艺术进入公众的视野时,上海双年展都会带来观者对于作品“看不懂”的感慨,然而并不妨碍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从走进馆里接触“艺术”的热情。
公共活动让当代艺术更接地气
公共活动在上海双年展中变得越来越多。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馆以淮海路为主线,依次在上海新天地的、K11购物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与静安嘉里中心开幕,持续引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试图让当代艺术更接地气。

【现场作品】 更多 >>

  •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步入一楼展厅的第一件作品是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钢琴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实事求是”实际是改革开放的主导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成了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是这次展览的关键。”安塞姆在解释作品时说。
  • 《世纪海洋》

    《世纪海洋》
    而紧挨着“实事求是”钢琴声音装置作品的是埃里克·施泰因布雷歇的《世界海洋》,这件装置作品所体现出水的寓意则贯穿整个展览。安塞姆认为水因其流动性而难以控制,而现代性的社会犹如水一样,刚刚发展,根基不稳。展览的理性思考由此开启。
  • 《变文之书》

    《变文之书》
    在高士明看来,陈界仁作品《变文之书》反应了整个展览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对社会的批判、生产关系的解析最犀利:“他的十年是重访一个个的历史现场,深入到当地最贫困的地方寻找社会最本质的问题。这些小的片断所牵连着的是政治经济学关系。”

【节日】 更多 >>

  • 公众对上海双年展的认知发生改变

    公众对上海双年展的认知发生改变
    11月22日下午两点三十分,望着民生二十一世纪当代美术馆门前排着的长长队伍,老人孩子全家出动的场景,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邱志杰感慨万分:“二十年前,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 出现许多新的艺术活动和空间

    出现许多新的艺术活动和空间
    1999年,乐大豆创办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彼时上海当代艺术多是地下文化,录像装置等很难见到:“那时候我的圈子里除了我没人会说英语。现在跟从前完全不一样,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活动和空间。”

【空间】更多 >>

2000年 外籍策展人拓展上双国际空间
2000年,首次由中外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徐坦在现场看到了外国策展人带来的变化。引进外籍策展人,拓展了上海双年展的国际空间,是它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 两个层面的空间拓展
2012年的上海双年展有两个层面上的空间拓展。首先,主场馆从原先的上海美术馆迁移到世博园的未来馆。在展览模式上,上一届上海双年展首次引入了城市馆项目,阿姆斯特丹等全球近30个城市参与。
2014年 把场馆置入城市空间内
本届双年展依然延续了邱志杰开创的“城市馆”项目,不过,是另一种思路和呈现方式。与邱志杰“平台化”的想法不同,本次展览的城市馆更强调“在地化”。项目总策展人朱晔的研究领域之一是城市社会学,他希望把场馆置入城市空间内,和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发生关系。

【担当】 更多 >>

  • 希望上双更加从容细腻

    采访到的所有策展人都提及紧张的时间,他们希望能够更加从容地工作。一方面,可以有充分时间寻求赞助,另一方面,长期的计划能够带来更精彩的作品。

  • 未来上双要更有态度

    高士明认为,未来的上海双年展要更有态度:“大胆改变双年展的模式、套路,要考虑一个双年展对于城市、公众和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

双年展撬动上海艺术生态
联合策展人刘潇参与了好几届的上双工作,在她看来,上海双年展跟中国当代艺术的脉络是联系在一起的,对整个艺术界和艺术生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次我们提到转型都会把上双作为一个标杆,它在艺术界、体制、艺术生态之间,一直做权衡和推进,你可以观察到整个艺术生态是怎么被这个双年展撬动的。”


除了对上海艺术氛围的带动,上双在主题上的延续性也成为它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前几年解决的是合法性问题,接着进入到城市自恋的阶段,巡回重演、重新发电、社会工厂,则开始关注社会议题。这条线索极其鲜明。

【个例:多元的民生体系】更多 >>

开馆:M21的新意义
2014年11月23日,“多重宇宙”作为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开馆展拉开帷幕,艺术界、金融界的大腕们云集于此,让这座沉寂了四年的法国馆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这家民生银行旗下在上海地区的第二家美术馆,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定位。“多重宇宙”作为M21的开馆展,也展示了民生对自己的定位。
扩张:7年建三馆
从2007年民生斥资1亿人民币接手炎黄艺术馆到今天第三个美术馆开馆,民生用了7年时间,终于架起了从传统到当代,从纯艺术到应用艺术之间交流的平台。民生依据当时环境赋予每一座美术馆不同的定位: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立足于先锋性、实验性;北京馆的定位比较综合;上海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定位在开放、国际和跨界。
品牌:虚拟总部集中核心
民生未来还将计划筹建虚拟的民生美术机构总部,它将把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研究、策展、收藏等核心功能集中起来。除了功能集约外,一个好的展览也可以在不同馆巡回展览,这样的话可以节约成本并加强品牌效应。

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

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

【效应:后世博的艺术版图】 更多 >>

从厂房到世博园:格局彻底改变
M21所在的位置并不是孤立的馆体。距离M21不到3公里的地方是前身为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往北走不到1公里处则是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隔江相望,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现在改建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就在这方圆5公里范围内,汇聚了四座文化艺术机构。从浦江两岸的厂房到变成世博园238个场馆,从而彻底改变了浦江沿岸的格局。城市研究者、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馆策展人朱晔:“通过艺术激活实际上是一种转换方式,即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换,只是它是延后的,同时需要持续推动。”
三年前VS三年后:后世博效应凸显
三年前,人们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睹当年世博会各个国家馆的面貌,瞻仰中国馆的宏大与壮观。三年后,这里成了人们文化娱乐的休闲场所,如中华艺术宫以美术馆的身份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看毕加索、鲁本斯、米勒等国内外名作。而中华艺术宫周围附属设施也逐渐完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黄炜处长表示,上海将充分利用世博原址上的建筑,发展新的蓝图。并且各馆之间定位明确,呈现各自特色但又相互联系,内在形成一股隐形的力量,发挥“后世博”的文化效应。

【解读:美术馆的力量】更多 >>

私人美术馆将上海推向艺术发展中心
纵观上海众多美术馆中,其多家大型私人美术馆的建立尤为引人瞩目,如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震旦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以及还在建设中的乔志斌的油罐艺术中心和明年将开馆的昊美术馆等。不同与官方美术馆,这些动辄数亿的私人美术馆其建立多由于私人资本推动作用,短短两年将上海推向艺术发展的中心。
政府投资两个亿用于文化建设
上海近年美术馆不断兴起的背后,说明了民间资本的走向,同时与政府的引导有关。今年上海市政府投资两个亿用于文化建设,上海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其中文化产业仅次于影视产业成为第二重要发展项目。官办和民营美术馆在文广局的布局中迅速发展:世博地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中华艺术宫是上海美术馆整体搬迁;第二是这两年民营美术馆也在布局中。
美术馆群落实现合作与互补
从当初单一的美术馆到现在美术馆群落出现,从过去单体美术馆到现在双生美术馆体。凯伦·史密斯:“美术馆群落的出现,尤其是美术馆的双分现象,体现出我们开始对艺术进行归类,是我们对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方式的呈现,所以这些美术馆之间互相并不构成竞争,而是合作与互补的关系。”

【被艺术改变的外滩】 更多 >>

外滩十八号举办十周年庆典
  本月18日晚,外滩十八号举办了一场十周年庆典。原来底楼的某奢侈品双层店铺位,被十多位艺术家改造成一场涂鸦艺术展。同样位于中山东一路的沪申画廊也于今年迎来它的十年。除上述两家知名老牌艺术空间,美术馆、拍卖行、画廊、艺博会开始选址外滩,外滩面貌正在由丰富的历史建筑群转为新兴艺术群落。

【徐家汇的小资艺术】 更多 >>

  • Mao Space艺术空间:<p>选定衡山坊的三点理由

    Mao Space艺术空间:

    选定衡山坊的三点理由

    今年8月,Mao Space艺术空间在上海衡山坊开幕。位于衡山坊的新空间原先是一栋民居别墅。确定选址衡山坊之前,毛文采在静安、长宁、徐汇等区域四处找老房子。谈及最终选定衡山坊的原因,她归结于三点。
  • 仁庐艺术空间:<p>很幽静 适合独立做艺术

    仁庐艺术空间:

    很幽静 适合独立做艺术

    另一家由老房改造的画廊仁庐艺术空间,原址是一幢石库门民居。今年11月,仁庐艺术空间推出张培力个展《不但|而且》。而对于画廊选址,Summer表示“我们想在不一样的空间做不一样的艺术,这里很幽静,适合非常独立地做艺术。”

【西岸的未来艺术链】更多 >>

“西岸文化走廊”长达8.4公里
西岸开发集团产业推进部副部长陈安达拿出一张2年前的西岸版图。画面上,在长达8.4公里的“西岸文化走廊”中,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塔吊演艺广场、西岸美术馆、水边的阿芙蒂娜剧场、油罐演艺中心等清楚地散布在整条延岸区域。据陈安达介绍,除上述美术馆之外,另有两所美术馆也在规划之中。其中,由西岸集团投资建设的西岸美术馆,目前规划定位引入国外著名艺术大师作品,举办经典艺术展为主。叁美术馆则着力推广年轻的新锐艺术家。
“十三五”将部署艺术品交易产业链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文化影视产业处黄炜处长告诉记者,“十三五规划”将于今年年底进入正式规划、编制流程,艺术品方向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板块。“‘十二五’期间,上海涌现了一批公立和私立美术馆,而‘十三五’的编制,不仅仅奠定了未来五年上海文化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还会对整个艺术品交易产业链,做重要的部署。”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