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是以资本导向为主,发展到下一段是以专业为导向,而收藏最终是以文化为导向的。在这一步步的进步中,中国的收藏家群体也是在更新换代。在拍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的身影,这些在新时期成长的年轻一代收藏家,他们有自己独特经历,有自己的资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藏品。他们对传统充满崇敬,但不会泥古不化;他们对时尚异常敏感,却最终在文化与收藏上殊途同归。在艺术的地平线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群有着“国际视野”、“时代趣味”的年轻一代收藏家正在走向他们的新时代。他们不仅是我们收藏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新时代收藏趣味建构者。不用很久,他们就将会主宰整个收藏文化,他们的收藏也将会成为决定新时代审美与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未来是属于他们的。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一:家族传统影响下的藏二代更多 >>

半道出家的“藏二代”
家族传统影响下的藏二代们,和后两者相比较,他们更多的是家传出身,比同龄人相比有扎实的功底,最为突出的就是他们继承了父辈的脉络关系,并且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比较快,再加上当下的管理和经商的方式,种种因素使得他们在本门类的收藏群体中游刃有余。而。“收藏”从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注定了只能属于一小部分人,过高的门槛自然也加大了传承的难度。当这个接力棒能够顺利传到第二代的手上,很自然的,他们便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巨人的肩膀上。
人脉建立+收藏圈子=父辈的影响?
佛像堂坦诚的对记者说,由于自己的年纪等原因,在一些事情的处理还是会显出一些弊端,会让对方觉得说服力不够,这时候父亲往往都会和自己一起出来,毕竟是老一代的人在交流,有了父亲的帮助,交流起来也会比较顺畅一点。鉴定的技能和人脉的建立是父亲带给佛像堂最大的影响,佛像堂说,因为看得多,从小看得多了以后,因为家里有一个平台,本身父亲在这个方面也是有一定的造诣,自己经过他一点点指点,东西也看得多,基本上能分辨出来,没有这方面的烦恼,主要是把握好市场的行情就比较好。而在人脉的建立上,父亲的影响就更大了,由于自己所涉猎的收藏圈子是木雕造像,相对来讲比较的小众,在做交易的过程中,一开始靠的正是父亲在这个收藏圈子里的朋友,而现在佛像堂经过几年时间的历练,已经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善收藏体系的断层
艺术评论人林明杰认为,“藏二代”观念正当其时。在他看来,中国大收藏家基本上是第一代,还没有形成第二代。林明杰说:“从眼光、资金、家庭传承方面,我们这里只有一代。但这一代人要奋斗事业,还想玩收藏,让资产几何级数地膨胀。因此这代人对艺术品市场的敏锐度很强,但对艺术的纯粹性理解不够,甚至有时候急功近利,这时发展我们的‘藏二代’正逢其时。”

对话藏二代 更多 >>

  • 陆寻:热爱艺术才懂得收藏

    陆寻:热爱艺术才懂得收藏
    陆寻真正开始收藏并不长,在2009年左右才开始正式进入到收藏领域,在此之前,只是零散地买过一些艺术品,在巴塞尔等地参观过一些艺术双年展。之所以喜欢收藏,陆寻认为与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他的父亲就很喜欢收藏。
  • 林正:父亲给予我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林正:父亲给予我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多数人的爱好都离不开家庭感染,林正也不例外,他的收藏就源于父亲林明哲——清玩雅集会员之一。提起自己收藏的初始,他的第一次收藏就是风靡全球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作品——《Sex Obsession》(对性的痴迷)。
  • 李慧娜 :从收藏绘画到艺术和思想

    李慧娜 :从收藏绘画到艺术和思想
    称得上是“藏二代”的李慧娜,父亲是上海著名紫砂壶收藏家李铭。在她考上上海艺术学院附中时,父亲同时开始了紫砂壶的收藏,将近二十年历史,这使李慧娜在接受学院艺术教育的同时,长期受到传统艺术与收藏文化的熏陶。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二:新时代收藏趣味建构者更多 >>

“非专业”收藏家:痴狂恋上收藏
跨学科之间的收藏似乎在这所有开始收藏的人群中是最难的,从专业来讲,并不是传统的美术学系的出身;从家庭背景来讲,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收藏传统。但是谢晋宇和刘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一种近乎痴狂的方式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并且都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逐步调整着自己的收藏体系,最终形成话语权。
收藏脉络的选择:个人趣味VS社会责任
“有名的艺术家已经不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了”、 “艺术刚出的鲜活状态”、“艺术家一旦变成品牌就成了制造”,这三句话是栗宪庭一直在追求的状态,而对于艺术品收藏体系的建立而言,市场不仅仅是需要寡头市场,大资金收藏的主流状态,相反更需要丰富收藏的体系,在这种丰富体系的过程中,一个收藏家如何架构自己的体系,是以个人趣味为主还是要背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是帮助政府去建构我们的两次文化的断层?
究竟该买什么作品?
作为新生代的收藏家,究竟该买什么作品?或者是对于刚迈入收藏的工薪阶层来讲,什么样的作品应该作为自己的收藏基准?在这样的过程中,既不会太局限我们简单的趣味问题,又会有意义,但是对于那种仅仅是因为个人趣味但是毫无太大文化价值的东西,也许自己很满足,但是当百年之后那堆东西没有太大的价值,这就太可惜了,个人趣味对收藏的架构一定是和文化、历史沾边的,有了这个沾边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收藏趣味。

安迪•沃霍尔  里奇

安迪•沃霍尔 里奇

新藏家调查系列之三:海外青年收藏新势力更多 >>

成功的投资案例造就的收藏之路
从画廊和艺博会介入收藏、用投资和金融的心态看待艺术品收藏、以跨界来布局收藏,这就是国际艺术品市场视野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收藏家,以周大为、宗龙为代表的青年人,他们在国外完成学业,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他们充满崇敬,基于美术史的发展而循序渐进的做收藏;对待时尚异常敏感,从传统字画到前卫多媒体作品,都出现在他们的收藏名录中;买卖之间非常关注市场,他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收藏爱好者,还是成功的投资者。留学海外的经历是他们能够做到在市场不断中,准确的把握自己收藏的主线。
收藏渠道:画廊和艺博会
作为一名新潮的藏家,包一峰虽然没有海外留学艺术院校的经历,但是他的收藏开始之路则是从国际视野下的画廊开始的,并且在他之后的收藏道路中,这种国际化的市场对他的影响很大。包一峰是香格纳画廊的第一位本土收藏家,瑞士人劳伦斯是他收藏的开路人,包一峰说:“我当时其实并没有想到要进行收藏的,只是因为跟劳伦斯的关系好,通过他的介绍,我才开始购买了自己第一件作品,这才让我走上了收藏之路”。当时的包一峰还在打工,并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艺术品,但在当时他还是觉得每年买一件艺术品当做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布局收藏:跨界组合
在这些青年收藏家的收藏名录中,周大为的收藏名单显得和别人有点与众不同,从老一代名家吴大羽和林风眠的作品到当下著名的装置实验艺术家徐震的作品,以及周大为从小就开始的邮票和机制币的收藏,都有涉猎,而对于跨界收藏,周大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当下艺术家的创造都会有跨界的合作,比如和时尚、设计元素的合作,作为藏家也可以是多方面的跨界,比如艺术家方力均购买过关良的作品,而蔡国强也收藏马克西莫夫的油画。
国际视野下的市场观察
周大为是典型的海外青年收藏新势力,他的出身背景以及收藏的经历代表了当下开放的青年人的态度。从收藏体系的建立上来讲,大体上还是遵循了中国传统的美术史脉络,但是西方的学习背景,他对于当下的前卫艺术是持开放的态度。在国内藏家大都扭捏的市场说上,他充分的掌握了艺术品收藏交易的特点,能收能放,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收藏价值观。

对话收藏新势力 更多 >>

  • 宗龙:如何成为成功的艺术品收藏家

    宗龙:如何成为成功的艺术品收藏家
    宗龙最早接触到艺术品收藏这一行当还是在国外留学时。在英国的日子,除了完成学业之外,英国大量的美术馆、博物馆也成为了他流连徜徉的地方。那里所珍藏、展示的各种各样的绘画、雕塑,对外人了解古今中外艺术、文化和历史知识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宝库。
  • 周大为:藏家首先要尊重美术史

    周大为:藏家首先要尊重美术史
    自小在加拿大长大的周大为,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些“ABC”,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家庭中并没有人搞收藏,但是周大为在大学的时候还是选择了美术史专业,师从名家,这无疑使得其收藏更增添了学术味。
  • 包一峰:艺术产生共鸣 收藏靠感觉

    包一峰:艺术产生共鸣 收藏靠感觉
    开始当代艺术的收藏已经有了近20年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开始收藏是否受到家庭的影响,我觉得应该有一部分基因的遗传。”包一峰说,“我父亲就很喜欢收藏假山、玉石之类的收藏品,但我开始当代艺术收藏,则是完全因为认识劳伦斯的缘故。”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