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文物中出现赝品,可以肯定是有的。但绝大部分回流文物都是真东西,但问题在于真品也有精品和普品之分,而绝大部分只能算普品,在国内比比皆是,很多国外机构对中国的文物艺术品进行研究、鉴赏,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和文化品位的收藏。这些文物艺术品应该成为我国藏家乃至于政府文物机构关注的焦点,应该支持努力促进回流。 【详细】
赝品多多,回流文物归国,应该支持还是反对?
不能因为有赝品存在就否定文物回流的意义
上个世纪国外很早就率先发起具有社会性、群体性和学术性的真正文化收藏活动和对中国的文物艺术品进行研究、鉴赏,建立起具有系统性和文化品位的收藏。所谓中国文物赝品不少,但这些东西零星回流有可能,大规模地回流不太可能,赝品无处不在,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就否定文物回流的意义。 【详细】
藏家不会再将入境的火漆作为他们判断的重要依据
不能否认文物回流常常暗藏猫腻,但现今国人的眼力越来越高,藏家不会单纯让打火漆作为判断的重要依据。而国际大拍卖公司珍惜自己的声誉甚于单纯地赚钱,征集渠道又很多,把关严格,所以拍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在预展过程中,如果有人对拍品提出质疑,拍卖公司通常都会果断撤拍,所以对于拍卖公司上拍的回流文物,基本都是可以信任的。 【详细】
回流文物中羼杂不少赝品,珍贵文物比例非常低
流到海外的东西,有少数确实是很珍贵的,但比例非常低,50%的为普品,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赝品。因为,无论是民国年间还是“文革”时期流出去的东西,本身就是鱼龙混杂的,好东西夹在大量的赝品之中,通过各种方式偷偷流出去,大部分不是流传有序的,经过海外一番“镀金”,回来后就被认为是真品了。 【详细】
海外文物鉴定水平局限,回流文物大部分为赝品
可以说,从文物回流开始,赝品就存在了。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有的买家直接向拍卖行老总提出质疑,可见赝品的量不在少数,甚至有些经过海外专家审定的作品,我们再过目,也发现不对。这说明,国外的中国文物鉴定水平跟国内还有差距,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详细】
“回流文物过海关火漆就可靠”的观念误导民众
现在大家普遍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在海关打过火漆的文物艺术品,就是可靠的。而很多买家拍东西不是为了收藏,只是为了倒手赚钱,只要卖得出去,真假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恐怕才是赝品大量回流的一个症结所在。一些人有意识将新仿的东西拿到不讲信用或分辨能力差的小拍卖行虚晃一枪,造出流传履历,然后打个火漆过海关,扰乱市场秩序。 【详细】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