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4年8月份是石鲁家属与国家博物馆值得庆祝的月份,筹备了近三年的两次捐赠终于完成。300件石鲁重要作品捐赠国博,这成为近期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事件。当捐赠本身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事件热闹过后,真正考验的是一个博物馆在后续如何对艺术家进行系统保存、展览展示和学术研究。

  更多 >>

石鲁家属的集体捐赠
从2011年底与国博接触到如今,两年多的时间里,石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捐赠。在西安与北京之间这样匆忙往返,对于石丹来说早已成为习惯的节奏。8月8日,《山区修梯田》转交国博的仪式举行时三人一起来到北京,不到十几天之后的第二批捐赠仪式,三人又一起来到北京。
最早提出“捐赠”想法的是石鲁夫人、石丹的母亲闵力生先生,据了解,当时已经90岁的闵力生想在还算身体硬朗的年纪里看到石鲁的无数遗产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就向家里人提出这样的想法。和不少产生艺术家遗产纠纷的家庭截然不同,同样拥有多个子女的石鲁的家庭内部似乎没有遇到这样的尴尬,当母亲提出这样的想法之后,家里人都表示赞同。
馆藏:选择博物馆的重中之重
当捐赠这样一个想法在家庭内部落定之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是对博物馆的不断选择。他们所担心的问题与大部分捐赠者担心的问题是一样的:“我捐给博物馆之后,会不会过不了几年很多画就丢了?”
国内的博物馆不断暴露在媒体中的馆藏问题是石鲁家属们最为担心的问题,将家里人都视为珍宝的大规模作品捐赠出去,石丹兄妹几个考察博物馆时最关心的是保管与收藏问题,“我们特别担心的是捐赠的最后,过了若干年以后东西没了,莫名其妙的藏品就没了,很多情况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也是在这方面比较慎重。”
系统:艺术捐赠的新样本
所以石鲁家属们在筹备过程中的选画环节考虑了很久,“我们想在第一批画选出来之后,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这样搭建起来之后,在后面的捐赠中继续往这个框架中填充就好了。”
深入研究过石鲁先生绘画的刘曦林先生说:“《山区修梯田》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石鲁艺术里程上的代表作,属于长安画派,属于新中国美术史。”但在那一年,这件作品就摊上了一场诉讼官司,石丹在近几年的捐赠忙碌中也在着急着另外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那就是这件《山区修梯田》早在2010年被违规拍卖,而这件经典作品又在151幅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的名单之列。国家博物馆与石鲁家属在历经两年的辗转诉讼之后,最终在2014年8月8日才将这幅名作入藏国家博物馆。

石鲁夫人、石丹母亲闵力生先生

石鲁夫人、石丹母亲闵力生先生

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

  更多 >>

国家博物馆的石鲁收藏
“经典作品《转战南北》,加上上世纪50年代调拨过来的一些版画,再加上这两批300件捐赠作品。这就是目前国博对石鲁作品的整体收藏情况。”副馆长陈履生对雅昌艺术网记者细数国家博物馆藏石鲁作品的框架,这300多件作品涵盖了石鲁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高峰期的书画、写生、版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毫无疑问,国家博物馆已然成为石鲁艺术作品的收藏权威机构。
半个世纪前的石鲁馆藏加上近两年300件作品的捐赠,共同构成了目前国博对于石鲁作品的整体收藏。石丹介绍,石鲁家属接下来要筹备的就是第三批作品的捐赠事宜,届时国博对于石鲁作品的收藏将会更加丰满起来。
一个家族不能完成的使命
从而在大量重要作品捐赠的基础上,国家博物馆也早已在2012年成立“石鲁艺术研究中心”,国博馆长吕章申与副馆长陈履生分别担任中心的主任与副主任,对石鲁艺术进行系统、深入和长期的整理研究,并邀请包括邵大箴、李树声、朗绍君、刘曦林、张晓凌等艺术研究者和石鲁家属石丹、石果和石迦在内的27人共同担任石鲁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研究中心的成立首先解决了石鲁家属最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石鲁全集》的编纂。在市场混乱的时代,我们总要有一个东西让想要收藏石鲁的人能够把一些假东西排除,要有一个参考和鉴别的东西。
【回顾】国博成立“石鲁艺术研究中心”
后续:不断在思考的研究方向
陈履生介绍研究中心的职能主要包括六大方面:“首先,搜集和整理石鲁先生的相关资料和作品,对作品进行梳理;其次,结合国内外艺术史论家、文化学者、艺术家对石鲁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基于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石鲁作品,在国内和国外策划相关展览,展示石鲁艺术和传播中国文化;第四,开展与石鲁艺术相关的图集和研究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第五,向社会,尤其是学术界提供关于石鲁作品的鉴定和资料服务;最后,研究中心还承担着对石鲁作品进行专业的科技保护与修复。”

石鲁作品捐赠国博仪式

石鲁作品捐赠国博仪式

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

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

  更多 >>

从雅昌网上找到的一些数据,吴冠中的拍卖的指数和拍卖记录,黄胄的拍卖指数和拍卖记录,和石鲁的拍卖指数和记录。我们从这儿可以看到吴冠中、黄胄他上拍的数量都远远多于石鲁,成交的数量远远多于石鲁,所有的包括成交率都高于石鲁。这当中说明了一个问题,首先我们想看到上拍的数量是说明了市场保有的数量,这里面一个是由画家一生所创作的数量来决定的。石鲁一生创作的数量,我估计了一下,粗算大概是2千幅左右。可是我们的市场现在,我们刚才统计的是2000—2014年雅昌网统计的,还有没有在雅昌网统计的,还有2000年之前的,这个数量已经超过5000幅以上都不止。这个数字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可以作一个判断。
这个作品流向市场的数量或者是再次流入,他有时候一张画可能会在这个拍卖会上卖了以后,过一年或者过半年在另外一个拍卖会上又出现了,所以这个统计肯定是跟我们所了解的统计数字还是有一定的差别。这个作品流向市场的数量我也有一个大概的统计:大约1/3流向市场,1/3现在收藏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1/3还有个人收藏的很多部分。从现在市场流通的数量可以肯定这当中的数字就有很大的差别。

拍卖数据统计表

拍卖数据统计表

  

市场状况:石鲁画作成艺术市场赝品的重灾区
在关注石鲁艺术的同时,石鲁作品的艺术市场也是深圳观众关注的重点。作为画家家属,石丹在多年的打假之中,认识到石鲁绘画是艺术市场赝品的重灾区,这也是造成今日石鲁画作价格未能攀上顶峰的最重要的原因。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石鲁的画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在海外市场受到关注,不过,对比一下雅昌艺术网上最近4年吴冠中、黄胄和石鲁的拍卖成交记录,就会发现,无论是上拍数量,还是成交数量,前两者都远远高于石鲁。石丹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石鲁的作品数量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石鲁作品赝品太多,真假难辨,所以造成市场价格波动很大,收藏投资人信心不足。
收藏:石鲁画作《山区修梯田》的曲折收藏路
回顾事件始末: 2010年5月,石丹代表石鲁家属,曾将《山区修梯田》委托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但由于该画作未能实际成交,委托合同应该终止,但此后石鲁家属多次要求其返还均未果; 2012年6月,作为石鲁家属代表的石丹正式起诉歌德公司,要求歌德公司与第三方返还画作《山区修梯田》 ; 2013年1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支持石丹的诉讼请求;2014年8月4日,朝阳区人民法院执行庭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协调将画作返还石鲁家属。从2012年5月到今天,经历了两年多的司法诉讼程序,这件作品终于返还并正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更多 >>

石鲁艺术历程的第一阶段——做革命美术家(1942—1949)
思想上的变化让石鲁从一个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青年,建立起了新的人生观。他在思想自传中写到,“我以后的路子,就是要做一个革命的美术家”。这种坚定的信念对他以后一生当中的创作都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的思想变化使得石鲁在延安的木刻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风格和革命浪漫主义理想的追求。
石鲁艺术历程的第二阶段——现实主义的叙事阶段(1950—1958)
五十年代后期,石鲁对传统和生活两方面都有了更加情形、更加成熟的认识,所谓的传统不是狭隘地局限于某派某家的样式,而是要研究普遍的规律,所谓的生活不是表面的图解,而是把有情感内涵和精神容量的那些感性的形象。石鲁把他的主张概括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成了西安美协国画研究室的创作指导思想,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长安画派的一个主要指导思想。
石鲁艺术历程的第三阶段——诗情画意与长安画派(1959—1965)
1959—1965年这一个阶段,是石鲁对艺术本质进入全新认识的阶段,无论在艺术理论或绘画的技法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转战陕北》到《东渡》,从《秦岭冬麓》到《家家都在花丛中》,石鲁用诗人的情怀以笔墨吟诵,这种前无古人的写意境界开启了中国画的一代新风,然而艺术家的命运无法抗拒社会政治动荡的风浪,他遭到的磨难和精神的癫狂,为日后对便为大写意风格埋下了伏笔。在当时那个年代,石鲁对艺术本体探索的精神和他对艺术的理解所具有的超前性,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石鲁艺术历程的第四阶段——风神兼彩的大写意(1970—1981)
虽然他没有再画出60年代那种主题性的剧作,但是他在艺术风格上的锤炼更加精到,在意韵境界的体悟上更加深远,他的艺术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精神,从积极浪漫的明朗转向了孤愤苍劲的沉雄,从现实的抒情性转向形而上的自然大道的畅神。他以其劲健、险峻、跳跃、如金石崩裂般的笔法形成了特殊的“石鲁标志”,赋予他笔下的自然生物以石鲁般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笔法上的凝聚的精神力量是石鲁后期艺术的精髓。

石鲁作品《东渡》

石鲁作品《东渡》

石鲁作品《林中少女》

石鲁作品《林中少女》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