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万众瞩目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揭开神秘面纱,来自德国柏林的安塞姆.弗兰克担任总策展人,他也是上双历史上首次由外国策展人担任的总策展人。本届双年展以“社会工厂”为主题,旨在反映现代和社会体验之间的关系。而在作品面貌的呈现上,弗兰克继承和延续了前几届的主题,体现了以学术思考为发展脉络的新思路。走过18年历程的上海双年展,不仅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像一根杠杆撬动着城市的艺术生态。

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遴选机制

首次邀请外国策展人担任总策展人:
本次双年展是第一次邀请外国策展人,学术委员会只负责选择策展人,至于策展人如何制定展览主题、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家和什么样的作品参展,都充分尊重策展人的选择,不加以任何干涉。总协调人项立萍补充说:所有策展人均为1975年以后出生,整个策展团队和执行操作团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
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背景介绍:
由于弗兰克是柏林世界文化宫的视觉艺术和电影部主任,同时是一位作家,因此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更注重文本、文献、影像的呈现,静态作品偏多,对观众的理解力是一场考验。尽管他是上海双年展首位外籍策展人,不过他也并非凭空降临于东方的这片土地。他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是他在大中华地区策划的第三场展览。

安塞姆•弗兰克解读双年展主题

展览主题:“社会工厂”呈现现代性的生活变革
本届展览以“社会工厂”为总主题,旨在扭转当代艺术濒临封闭的颓势,重新开启它走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大门,重建当代艺术的普遍性基础。展览回溯了1978年这一历史参照点,这同时也是中国步入现代化的转折点。“社会工厂帮我们回顾整个现代性对社会生活带来变革的这样一个过程,确实带来了很多的冲击。当代艺术就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到社会的各种潮流。当代艺术对于社会变革、重塑带来的影响,这是我希望讨论的。”安塞姆•弗兰克说。这位德国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花费了十个月时间来观察这个国家的现实状况。
策展构思:用“水”的概念阐释展览中的社会性
“双年展包含了很多对于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大多数都是故事。”弗兰克说,为了更自然、流畅地捕捉时代精神、呈现当下景观,他以“水”为意象,让作品轻声诉说。至于解答,也像水流,难以控制、无法预测。因为,艺术不仅仅是用眼睛来看懂的,而是要为想象腾出空间。有时候,美的共鸣,恰恰发生于闭上眼的那一刻。甚至,也无妨“美丽的误会”。安塞姆认为水因其流动性而难以控制,而现代性的社会犹如水一样,刚刚发展,根基不稳。展览的理性思考由此开启,在安塞姆的严谨的思考中,一步步剖析中国的社会,将双年展引入深层次的人文哲学的思考。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

 

  •  邱志杰: 上海双年展书写线索鲜明

    邱志杰: 上海双年展书写线索鲜明
    “前几年解决的是合法性问题,接着进入到城市自恋的阶段,一个个短语可以连成一篇文章,是一场连续的、竭力的书写,重新发电、社会工厂,则开始关注社会议题——这条线索极其鲜明”。
  • 高士明:上海双年展有延续方向性

    高士明:上海双年展有延续方向性
    “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换了主题也跟着换了,它没有任何积累。就好像一道道菜,最后是无数‘时尚’表演。但某种意义上,上双是集约的做法,若干年后看回来,会发现他有主要的方向。”
  • 刘潇:上海双年展撬动艺术生态

    刘潇:上海双年展撬动艺术生态
    本届上海双年展开幕的前一天,民生现代美术馆新馆、震旦博物馆等私立美术馆也迎来新展。“为什么要跟着上双的时间开?这个是很明显的,双年展对整个上海艺术生态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观看作品?

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提倡放慢节奏 深度思考
安塞姆•弗兰克表示:“上海双年展举办了第十届,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希望展示更为宏观、缓慢呈现的文化意义。以往的几届双年展,意在表现变化年代中的快节奏步伐。今年,我想让大家停下来喘口气,静静思考社会的缓慢改变。文化、艺术、科学、语言需要很多时间来积累改变,思考这些也需要花时间,目前,在世界各地,这样更深层次的思考也在渐渐成形。”
安塞姆•弗兰克解读温弗莱德·瑞希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
步入一楼展厅的第一件作品是位于中央大厅的彼得·阿普灵格和温弗莱德·瑞希的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钢琴演奏出不同音调的“实事求是”实际是改革开放的主导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完成了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是这次展览的关键。”安塞姆在解释作品时说。这件作品也是整个展览的时间节点,犹如引线,对整个展览起到总领作用。

温弗莱德·瑞希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

温弗莱德·瑞希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

 

观众:作品解读费劲 需细细品味
一位专业人士在现场表示,这次双年展的作品大多不够直观,但都有丰富的内涵,需要细细品味。另一位年轻观众表示,虽然看起来费劲,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很新,和国际接轨,一些平时在拍卖场上或者普通画展上看到的作品,如果放在双年展上,会显得非常“out”。

艺术界人士如何评判上海双年展?

  • 邱志杰:上双视觉效果有所欠缺

    邱志杰:上双视觉效果有所欠缺
    目前我从周围朋友那里获得的评价呈现两极化,比如张培力、林天苗认为这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上海双年展。我最近在杭州开会,也听到说这是史上最差的上海双年展。之所以两极化,我认为策展人安塞姆比较书生气,不太重视视觉效果,展场内重视觉的作品不多,显得有点清汤寡水。
  • 费大为:此界上双比以往历届都好很多

    费大为:此界上双比以往历届都好很多
    我认为这次上双比以往历届都好很多。以前上双的策展思想相对比较贫困。很多作品是抓眼球、虚张声势、景观化的作品。大牌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参与更多是为了坐台助阵,缺乏实质性的意义。那些展览的整体构思缺乏特点,参展的作品相互之间也缺乏联系。
  • 鲍栋:中国艺术家作品选择上有裂缝

    鲍栋:中国艺术家作品选择上有裂缝
    只是开幕式后匆匆看了一下,年底之前还要去仔细看。总体上不错,是比较成熟的展览。只是中国艺术家作品的选择上有明显的裂缝。目前真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
  • 付晓东:重内容轻视觉效果

    付晓东:重内容轻视觉效果
    这一届比较重内容,而非视觉效果。印象深的作品比如黄汉明的“登月档案”,感觉每个屏幕上的口味很赞,很想一直看下去。刘窗的“铁栏杆窗”也在怀疑是不是作品给人脱离展厅的功能性和日常生活诗意化的感受,有意外的惊喜。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空应该仔细再看一遍。
  • 张冰:艺术不是快速消费品

    张冰:艺术不是快速消费品
    我们习惯了快速消费、大体量、博眼球、密集型的作品,安塞姆策划的这一届不同,作品、观众与空间的节奏处理得很好,人在你其中不会有太多压力。艺术是需要沉下心来花时间和精力慢慢了解的。安塞姆相对充分地阐释了“社会工厂”这一主题。
  • 卢迎华:给看不懂的展览些时间和耐心

    卢迎华:给看不懂的展览些时间和耐心
    我只是在开幕当天看了展览,但可以说这是一个我觉得有必要回去仔细观看和阅读的展览,展览中有许多作品需要花时间去看和体会。匆匆浏览一遍时我发现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工作,包括一些历史性和文献性的作品,以及我自己之前不了解的艺术家和创作,我很期待再花时间去看这个展览。
  • 刘小东:中外策展人无差别,作品样式多

    刘小东:中外策展人无差别,作品样式多
    与以往的上海双年展相比,作品形式都差不多,感觉不出国内、外策展人的差别。影像作品很多,在二楼展厅一位新加坡艺术家的作品不错,类似于卡拉瓦乔的经典绘画。看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我认为这一届挺舒服、挺干净的,需要静下心来看的一个展览。作品也有很多新的样式。
  • 张培力:整体不错,缺乏重量级作品

    张培力:整体不错,缺乏重量级作品
    整体上我很喜欢。作为一个展览,有专业水准,体现了策展人对空间、作品间关系的控制,表明了对艺术家、作品、观众的尊重,而不是策展人强加态度给观众。不同语言形式、风格的作品并置,说明安塞尔作为策展人是有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观众们的上海双年展“之惑”

学术含量过高是否与亲民路线定位有悖?
相比简洁明了的大主题“社会工厂”,弗兰克却精心设置了八个板块:情感纪事、噪音与信号、X种现代化、人工智能的寒冬、自我的工厂:铭文与发明、请不要以人相称,要不就让“自我”消失?、新科学:灵魂工程、废除物种、云理论——每一个板块都提出了一个严肃而深奥的问题。 这样看来,弗兰克似乎是策划了一场门框相当高的学术型博览会,这是否与素来走亲民路线的上海双年展定位有悖?
展览面貌有“自说自话”倾向?
如果从严格挑剔的角度来说,安塞姆•弗兰克或许更胜任文本的写作,在展览的呈现上或许过于深奥与阳春白雪。从昨天开幕至今的普遍反响(包括圈内的与圈外的)来看,普遍表示“看不懂”或“看不明白”——虽然它已经足够有话题。 或许问题正在于,单件作品来看都很有想法,也都从各自的角度挖掘了他们眼中人类文明社会进程下被忽略和所缺失的东西,也都没有离开“社会工厂”这一大的主题,但显然,可能艺术家们都过于有想法以至于作为双年展这样的群展来说,整个展览的面貌有“自说自话”的毛病。
先读懂文本才能看懂展览,展览意义何在?
形而上的“策展理论”与形而下的作品具体呈现,对有追求策展人总是一种考验。如果非要我们先读懂文本再去看展览,那展览的意义何在? 单单从作品本身看得出来所谓的“情感纪事、噪音与信号、X种现代化、人工智能的寒冬、自我的工厂:铭文与发明、请不要以人相称,要不就让“自我”消失?、新科学:灵魂工程、废除物种、云理论”这些东西吧?

亚当-阿维凯尼《模糊混合物的串流引擎》2014 混合媒材装置

亚当-阿维凯尼《模糊混合物的串流引擎》2014 混合媒材装置

结语:

  引进外籍策展人,拓展了上海双年展的国际空间,成为它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推动力。“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艺术圈内人士对上海双年展的解读,与观众的看法有着巨大的差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提倡深度思考,对于普通观众来说需要具备更专业的素养。也许在未来,随着观众持续和深入的介入,“读不懂”的局面会逐步改观。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