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出国办展,对于三十年前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如果想看一场毕加索的个展,还得千里迢迢坐绿皮火车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才行,带着自己作品走出国门,更是难以企及的事情。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艺术家有能力到国外展示作品,其中甚至不乏国际一线博物馆、美术馆的个展。卢浮宫这个世界顶级美术馆,也在展示东方的艺术之美,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风貌?看惯了政治波普的西方观众,能否接受中国本土产生的当代艺术?

潮流中的东方艺术

  • “日常诗学”艺术展
  • “从1830年至今”曾梵志个展
  • 马子恺古篆艺术展

中国艺术家走向海外的路径

基金会或者政府机构在背后支持
法国尼斯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则是有政府机构推动的官方文化活动。卢浮宫卡鲁斯展厅的“日常诗学”以及8月闭幕的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白明”个展,均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作为国家间的文化项目,官方性质的交流展览近年来也很多,尤其是中法之间外交关系友好稳定,双方又都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老牌画廊的重要推手
“拍卖王”曾梵志与阿奎维拉画廊签约,画廊为他在纽约举办了首次个展,这是曾梵志在美国的第一次展。阿奎维拉画廊是一个有近九十年历史的家族式画廊,与世界各地很多重要的私人藏家和美术馆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青年艺术家石至莹去年在纽约做了她在美国的第一次个展,代理她作品的James Cohan画廊,策划了这次展览。画廊办的个展不会寻求赞助商,相关事宜和费用,如展览策划、画册设计、宣传等都由画廊来处理,艺术家只需向画廊提供展览作品。

中国艺术家地位的变化

西方对中国的好奇心
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具体讲,中国崛起,在西方世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既仰慕中国文化,又觉得中国未来如何走是一个迷,西方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能够融合中国和西方传统的艺术家。高规格的展出场所,也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正引起世界顶级博物馆的重视和认可。8月闭幕的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白明”个展,则是很好的例证。
收藏为主、投资为辅
对艺术家来说,得到成熟艺术基金会的垂青,意味着半条腿跨入“名门”,不少借此走进一线美术馆与博物馆,作品价位自然也得到提升。而艺术基金会背后的豪门家族,亦与重量级资深藏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艺术家,都与基金会有着长期而“信赖”的关系。近年来在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的中国艺术家,背后不乏基金会的支持,业内因此有“艺术史也是艺术赞助人的历史”的说法。

西方视角看中国

  • 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性”

    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性”
    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已经从被动选择转为了正面登场,则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倾听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声音。
  • 西方藏家“说”中国

    西方藏家“说”中国
    我而言,艺术作品有美感固然好,但美感并不意味着太多,最重要的是一幅作品能否迫使我们去思考。我收藏作品时只是希望能反映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

中国当代艺术“再出发”

  • 好的艺术家是不分国界

    好的艺术家是不分国界
    中国当代艺术如果能体现人类的共同关怀和普世价值,那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做展览。如果这种事情成为常态,那么中国当代艺术就可以真正达到世界水准,不再是我们单方面的走向世界。
  • 一切都要回归艺术本身

    一切都要回归艺术本身
    展览期间,他好几次都见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穿戴整齐,化了妆,参加开幕晚会,你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情。她不会计算回报如何,对艺术的支持源于内心深处的文化态度。”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