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4年10月18日,北京画院美术馆以两层的空间开幕了刘庆和的新作展“白话”,100幅创作于去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个展“向阳花”之后的作品,以上世纪70-80年代间刘庆和的成长记忆为线索,既带有那时社会跌宕起伏、家庭境遇变迁的背景,又是对个人最为深刻印象的重拾。与之前的个展不同,刘庆和没有先完成作品、找个展览地点、再沿着作品思路顺便起个展览名称,而是恰恰相反,这也使得这次展览增添了更多的可读性和交流性。

【跟刘庆和“白话”】

  • 吴洪亮:“亦正亦邪”

    吴洪亮:“亦正亦邪”
    吴洪亮说刘庆和亦正亦邪。采访他是有问必答的,而且从不挑剔问题本身的问题,但当他特别认真而又周全地讲完一大段后,突然停下来玩笑似地反问一句“我说得好吧!你没觉得我说的有假的成分吗?”
  •  殷双喜:“痴黠各半”

    殷双喜:“痴黠各半”
    “痴黠各半”,前者是说他对于水墨艺术的那种执著和投入,绝非他日常生活中与人幽默说笑时的那般轻松。后者是说他对世俗生活的率真、单纯、乐观,体现在不无调侃的自我嘲讽中,充满真性情。

  

【给新水墨降降温 去去火】
刘庆和:“水墨这趟车己经快得很疯狂了,我不想再做一个助力的人让它更快,我更希望它能慢一点,大家左顾右看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东西多咀嚼一下,而不是赶紧一口咽下去。”

【叛逆者与回望者】

叛逆
“身在体制内,自然会产生一种力量,要么归顺,要么逆反。我骨子里面属于蔫坏型的,从小就是,想暗地里捣个乱,还不被人发现,最后还能全身而退。后来毕业了留校,按说也算顺利,刚留校按教学大纲教课,但总还想私下跟学生说说悄悄话,谈谈我自己真实的想法,那时候我也不成功,不称其为他们的榜样,相当于跟学生一起成长。学校里给我带来最大的力量是体制内的通病,不考虑艺术本身的规律,不考虑情感的因素,不看学生需要什么,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画,中央美院又是全国最好的美院,那我们就理应是全世界最好的,不少人这样认为。尊重长辈的同时也给了我逆反的力量,如果我不在体制内工作,更多看到是拽着我向前走的力量,那样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更保守的人。”
回望
在他写于13年的另一篇随笔里,同样可以看到在重新寻找创作方向时,他的另一番心迹:“活到了无法再给自己注入思想的时候,还能为创造埋下多少伏笔,经常出现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一闪即逝,懒得捕捉了,这样一个慵懒的心态怎么会走上星光大道。人人都在重口味地解释自己,轮到我,才低声细语地说道:感动!话已出口就不收回了。需要努力着制造感动,还是要重新学会感动,在我们日常的艺术人生里,没有人在意了。在这个处处惊心的时代,夺目炫彩足够了,“感动”早已省略掉。在光鲜的背景下,角色对自己的扮相产生倦意,仍不知道真正需要的是感动。感动是需要放弃的,放弃的甚至是榜样传奇、说教、知识和经验。感动需要退回到身边的初始处,原发地。”

【找不到答案的另一种答案】

找到艺术最需要的真实与温度
在看似己甩掉历史包袱的今天,人们何尝不是被另一种时代脚步所裹挟着,追遂着在今天看来有意义与有价值的目标。刘庆和说:回望历史,我更想回到的是对个人生活意义的追问。“当我们把人生当作意义追求的时候,人生也该是错的吧。那么,我们偶或走到没有态度的态度上和没有意义的人生道路上,且看生命的本体,力量反而强大了。”
有意义,无意义;有答案,无答案。刘庆和依旧用他特有的对生活矛盾本质的敏锐洞察,找到了艺术最需要的真实与温度。
刘庆和新作重温父辈时代记忆
刘庆和:如果按照我以往的展览方式,一定是先完成了作品,再给这些作品找个地儿,再沿着这些作品的思路靠在一个当代的意味里顺便起个名,这次不是。
很久了,一直想和我的爸爸聊聊。和他聊点什么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不会揣摩你想知道什么,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思路讲,讲的什么他也不在意,只是讲的让我觉得没意思,没意思到跟没讲一样,所以就越是想听下去。在这方面我一点也不像我爸爸,因为我本来就是个“白话蛋”。“白话”这两个字在天津很容易让人理解,就是没话找话瞎侃的意思,白话后面加上“蛋”字,说明你的“白话”能力过硬。

全家福  1964年

全家福 1964年

【一个用心说“白话”的展览】

叙事性的意味
吴洪亮:北京画院美术馆非常聚气的展厅,将成为一本连续张开的超尺度“小人书”,使观者走进画面,加以阅读。当然,刘庆和也要出一本精心编排的展览画册,酷似红宝书。展览的开幕式也可视为新书的发布活动。当然,我和刘庆和老师也试图在展览期间时安排一次“年连系”的聚会,缅怀一下不应被忘却的记忆。
在局限中生长的现实主义
当我在刘庆和老师的画室中,翻看着那些充满着潘家园地摊上文革符号的作品时,忽然领略到局限性本身的价值,或者说那就是时代的价值。被艺术描绘的现实一定是在局限性中生长出来的,但如果能永恒,是因为其中的人性被有效地表述而凸显出其独特价值的永恒。那些最为朴素的现实主义就具有如此的力量,那是“真”的力量。
“白活”的语言杀伤力
刘庆和有令人惊异的“白活” “大白话”的语言杀伤力。读他的文字,让我想到的是老舍的《二马》和《牛天赐传》,以及王朔的《动物凶猛》、《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两万字的自我访谈,亦正亦邪,一遍遍挖心挖肺。因此有人说艺术家是对自己最恨的人,是最敢于亮出自己伤疤的人。
搅拌在时间记忆中的画作
时代的纹身早已不仅渗入了刘庆和的肌肤甚至刻在了他的骨头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红灯记、红宝书、红领巾,红色娘子军,热烈而又性感,我猜想刘庆和拿起笔这些“东东”就会自己跳出来,根本无需算计。但他那些人物,没有眼珠,空洞一般的眸子,是对时代的再描述与再探求。

雅昌带你看展览:“白话”刘庆和说

雅昌带你看展览:“白话”刘庆和说

【早期市场的“边缘状态”】

当年的作品价格不高
“如果从作品的价格上来讲,刘庆和老师当年的作品价格的确是不高的,一尺斗方差不多是一万的价格,当时整个山东从2005年的时候开始启动了中国书画市场,当时包括刘庆和、田黎明、周京新等这一批艺术家,几乎都是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青年艺术家,山东当时的画廊界和投资者对于他们是整体关注的,所以当时在山东几乎这些艺术家没有什么个展,都是联展的形式,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资深藏家和经纪人林玉柱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
市场上作品量不够
“沈学仁画廊和刘庆和在合作的时候,签订的是现在画廊的经纪人的那种方式,等于说是比较固定的方式,别家画廊也没有介入,这样的结果就是别人拿不到他的作品,所以当时的市场铺货量也不够。当然如果诚实的来讲,作品的观念性没有现在这么的强,水墨的感觉也不如现在成熟”,清泉先生告诉记者。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
同时,清泉表示,如果从个体的欣赏经验出发,刘庆和的作品画面呈现出来的感觉是孤独的、忧郁的灰调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不可否认肯定是有人喜欢这样的作品,但是从市场的推广度来讲,在当时有难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庆和《气象——不宜出门》 2001年

刘庆和《气象——不宜出门》 2001年

【个人风格形成的“蛰伏”时期】

时间节点:“宝贝儿——刘庆和个展”
“宝贝儿——刘庆和个展”正是由北京红门画廊推出,而从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也是刘庆和个展数量开始增加的时候。仅2007年,就在中国美术馆和今日美术馆分别策划了其个人展览,2008年的“宝贝儿——刘庆和个展”,以及2009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的刘庆和新作展,以及在2008年在北京丹麦艺术中心与李津、武艺等三人的联合展览等等。一系列的展览推荐和大范围的曝光,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作品价格的增加。
横向比较:仅停留在3万元每平尺
但是如果和当时的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价格进行横向比较,包括刘庆和在内的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价格甚至不及一个零头。2007年开始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井喷时期,动辄千万级别的作品一度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刘庆和等水墨艺术家却还是仅仅停留在3万元每平尺的价格。

刘庆和《圣帕》局部 2007年

刘庆和《圣帕》局部 2007年

【当代水墨风向标的价值和价格】

新水墨的热潮
对于这股新水墨的热潮,观点不一,议论纷纷,但是带来的效果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朱新建先生过世之后,以前被边缘化的水墨艺术家又被提出来了,赶上了这股新水墨、新工笔的潮流,现在市场上比较火的这些水墨艺术家确实也是在这股水墨流中涌现出来了”,清泉先生说道。
大型展览带来效果
“悦色——刘庆和作品展”是林玉柱的天大画廊和刘庆和合作之后的第一个大型展览,林玉柱一点都不否认这样的大型展览所带来的效果。从2008年左右的3万元每平尺,到2013年的时候,刘庆和作品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8万元每平尺左右了,进入到2014年的上半年,每平尺的价格再次突破。
艺术含量的提高和被认知
“当然以前这样的现象也有,也是一拨一拨的,只要是作品有艺术价值,总归是这样的规律,比如刘庆和这一拨,又或者是美协名人的那一拨,本身职位就在,再加上作品也还可以,价格自然的就起来了。像是刘庆和、李津、武艺这一拨的当红艺术家,作品中的艺术含量也是在慢慢的提高和被认知,东边不亮西边亮,只要是画得好,早晚市场都会起来的”,林玉柱说道。

刘庆和 《逆风》2010年

刘庆和 《逆风》2010年

  

展览和宣传
北京画院美术馆的白话个展之后,现在在沟通的展览已经开始排期了,包括明年在香港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个展,刘庆和的作品一方面是可以很有中国传统的水墨精神,另一方面比较有现代时下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不但是国内的这些传统藏家,海外的藏家对于这种观念也是比较接受,所以也会有一些海外的展览。
把控和调节
在刘庆和作品价格即将“暴突”的背后,艺术家也在把控和调节,使其尽量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空间里。“现在学术性的和商业性的一些作品,从创作量上来讲,一年刘庆和老师差不多的量是在500-600平尺左右,这其实也是艺术家一起在刻意的控制市场的投放量,也是艺术家对于市场和藏家,更是对于自己作品负责任的态度”。

【从消费市场到一二级专业市场的形成】

循序渐进
“从消费市场的培育,到一级市场上专业藏家的关注,再到拍卖市场的高层次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拍卖市场上,每季都会大型的拍卖公司进行合作,这其中包括我们送拍和拍卖公司主动送拍两个方面,当下来讲,刘庆和作为中国当代水墨的领军人物,拍卖公司的当代水墨专场肯定少不了他,肯定会从一些私人藏家手中进行征集。
价格回归
从2004年的3.41万元开始,14.3万元、31.9万元、69.44万元、134.4万元、24.64万元、7.84万元、51.75万元、67.2万元、66.7万元,到了2014年春拍甚至高达460万元的最高价记录,这样的增长幅度不免令人咂舌,二级市场所透露出来的信号也是一个其艺术时期的过程,2008年和2009年本是艺术品市场的巅峰时期,但刘庆和这一时期热衷于进行当代艺术的创作。然而从2011年开始,刘庆和的“价格回归”亦是十分的明显,这显然也和其推广画廊在一级市场上的推广分不开。
市场推广
林玉柱表示,其实在对于作品价格的把控上,首先和艺术家步伐是一致的,艺术家也会相对的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性展览作为支撑,争取是两条腿都在往前走,也只有这样,才能和艺术家达到一个共赢的目的。
价格空间
在对于刘庆和作品的价格空间上,林玉柱也有自己的参照系,如果从刘庆和作品再次在山东发酵推广来看,当下的价格其实并不是高点,其作品从价格空间上讲,还有不小的空间。
回归学术
在新水墨的板块轮动中,尤其是在这样的似乎“不正常的”热潮中,艺术家作品的学术价值发酵相对比较慢,而市场的反应比较灵敏,所以在对于学术价值的深耕细作上,慢慢的有更多的回归和巩固,诸如“白话刘庆和个展”等这样的一些学术讨论性的展览更加的被需要,这也正是刘庆和意识到从喧闹的市场和展览中回归到淳朴的学术价值探讨中。

刘庆和作品二级市场拍卖情况表

刘庆和作品二级市场拍卖情况表

刘庆和《好人好事》

刘庆和《好人好事》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