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众多的亚洲包括世界的具有影响力的双年展中,我们似乎都看到了一个比较类似的现象:沿海是他们的一个共性。釜山也是一个靠海的城市,位于韩国的东南部,这座城市被群山环绕,同时又是泛太平洋的物流中心。早在15世纪的朝鲜,釜山已经作为国家的通商口岸。如今作为韩国的第二大城市,在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的力量成为这个城市不断发展、追求的新目标。从2000年开始的釜山双年展无疑在这个文化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究竟,釜山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这个城市为什么需要一个双年展,而这个双年展又可能如何影响到这个城市以及城市生活居民的生活?要从釜山,这座靠海的城市说起。

  

  • 策展人奥利佛卡波林眼中的“釜山”

    策展人奥利佛卡波林眼中的“釜山”
     在釜山著名的海云台海水浴场沿岸,林立着许多的酒店,釜山双年展组委会邀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策展人、媒体等便入住在这儿。早晨,日出叫醒了沉睡的釜山,伴随着海浪声,开启了釜山的一天。
  • 釜山双年展与城市的关系

    釜山双年展与城市的关系
     釜山双年展组委会委员长Kwon Dal-Sul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向我们介绍了釜山双年展的由来:“1981年,由釜山艺术家自发组织,大家团结起来开始做一些活动,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大家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时期。
  • 与生活更贴近的釜山双年展

    与生活更贴近的釜山双年展
     如果说釜山双年展在双年展中存在着某种模式的话,那么,探讨艺术与城市的发展,艺术与人们的生活以及双年展之间的联系成为其主要的特征之一。正如今年的釜山双年展主题“我们生活的世界”所希望探讨的一样。

参展中国艺术家专访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叶甫纳:“田园考察”中国的
在策展人柳淳风看来,叶甫纳的作品反映出了中国特别扭曲、荒诞的现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破坏后的传统,里面有传统的审美,但是当代的表达。虽然有许多人看起来这些作品似乎带有某种俗气的美学,但柳淳风认为,把它们搬到展厅里面来看纯粹地看是有美感的。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何翔宇:放弃知识 遵照感觉去工作
何翔宇的艺术大致分为两个范畴,他一方面将自己的工作视野投放到对当下社会系统运行机制与结构关系的考察与策动之中,诸如像《可乐计划》、《坦克计划》等装置(计划),牵动生命多重体验的物(符号),经过形式转换之后释放出的巨大与直接的语言煽动力,引发出人们在内心情感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闫冰:从泥土里发现创造的力量
雅昌艺术网:这次参加釜山双年展大概是什么时候收到通知的?   闫冰:这次双年展的参展是由策展人柳淳风直接是找的我的合作画廊杨画廊,可能因为她之前是看到我的别的作品,觉得合适展览的主题“观海中”。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王迈:跨越文化的场域的“釜山海峡”
王迈被评价最具综合才华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曾于2012年在UCCA举办个展“王迈:尤伦斯湾海峡”。通过近20年的跨媒介创作实践,他反复探索着中国视觉艺术中独有的文学性传统和其继承方式,其作品展现出极为丰富的视觉结构。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董媛:记录姥姥家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董媛,1984年生于出生于辽宁省华铜镇,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进入实验艺术工作室学习,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2013年7月13日,董媛个展《万物生:姥姥家与博斯的乐园》在杨画廊开幕,此次展览董媛将自己姥姥家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再创作。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虞华:《放下》 延续了9年创作的思考
虞华:我从07年开始就陆续参加了一些国际性的展览,比如“果冻时代”在上海美术馆、台北当代美术馆、比利时安特卫普摄影美术馆、里昂当代艺术馆 、瑞士巴塞尔等地的巡展,还有“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当代—中国油画双年展”等,在展览中就有很多的交流。
【釜山双年展系列专访】耿雪:《海公子》对传统进行当代转换
耿雪07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2014年从央美版画系研究生毕业。她曾被邀请参加韩国光州毅斋美术馆、日本濑户市立美术馆、英国卡的夫 fire works 陶瓷工作室等艺术家 驻地创作项目;参与美国西弗尼基亚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设计学院等校际交流项目。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