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第205期

北京画院美术馆:“松窗采薇”溥心畬作品展

导览人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6年出生于安徽当涂,2006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东方艺术·财经》执行主编。先后于《文艺研究》、《四川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新美术》等学术期刊发表《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绘画资源的开放——古物陈列所与民初中国画》、《重读蔡元培“实物写生”论》等论文数篇;出版《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明代吴门画派》、《中国画山文化》、《艺术中的女性》;参与编著高校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绘画史》;独立承担国家课题“民初美术改良之价值重审”;组织策划过“新改良——新锐画展”、“幻象·本质——中国工笔画当代性探索展”、“游离”、“寒流——当代新锐系列展”、“思想>手感?”等展览及活动。 【详细】

展览作品

《秋山图》 90.7×44cm 1912年

溥心畬早期作品中最珍贵的是他1912年学四王的作品《秋山图》,在这张作品中我们看到,在1946年的题跋中他就讲到了“始隐居马鞍山戎台寺时所作”,这与他文献中经常提到的“居于马鞍山而习画习四王相吻合。”这张作品一下子把我们对溥心畬的理解推到了他在十七岁的一种学习状态,帮助我们理解溥心畬早期绘画阶段。 【详细】

溥心畬 《枫林访草堂(画稿)》 72.5cm×29.5cm

这幅作品与《雪霁图》是一对镜像关系,它母本是明代吕焕成的作品。这幅作品的用纸是一种薄竹纸,齐白石早年也用过这种纸,进行誊临古人的这种纸,启功所讲到的溥心畬早也年用薄竹纸学习古人,这就是一种薄竹纸,这个纸是很透明的,所以可能用了这个纸的透明性在学习古人的时候进行了镜像处理,释文中也写“一路枫林一路霜”,是讲他“秋林访友”。 【详细】

指纹牧牛册页系列 26.5cm×17cm

指纹牧牛册页这一系列作品是他晚年时期创作的,这时期的绘画更轻松、自由、更抒发、更具文人心性。我们看到他的绘画转化古人和消化古人而变成一种轻松的自我书写,这种文气诗意的清扬更明显、更突出。如果说这套册页是他精心规划好构图,还不如说是他消化了多年古人的山川以后,随着记忆和领悟顺从指纹纹理创作,与随意的指纹按捺结合成一种自然的生长关系。 【详细】

《鲍照诗意图》 104cm×36cm

这幅作品是他第二个阶段完成的,来自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溥心畬到杭州,受到浙赣铁路局局长侯嘉榞接待,他经常会为侯嘉榞创作一些作品或是送给他。《鲍照诗意图》就是其中一件,这也是他典型四十年代的作品。溥心畬的这幅作品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他对于色彩的控制,溥心畬对色是一种慢慢淡染的色彩控制,整个画面是文静、安静的色彩,没有火气的一种色彩处理方式。 【详细】

《霁雪图》85×27cm

这幅作品是与《枫林访草堂(画稿)》 相对应的有镜像关系的绘画,中国画是由词与图共建的意义的所指,所以原来这张《秋林访友图》的画稿到了成品的时候又回到吕焕成的作品的样式,这里边就出现了一个很微妙的转变,这个转变并不是我们想着重谈的,我们想从这样两件作品中看到一张画稿和一张成品的构成中看到溥心畬在学习古人的心态、转移和变化。 【详细】

鬼趣图册页系列 22cm×14cm

鬼趣图册页这一系列绘画是他晚年时期的作品。他晚年到了台湾以后画了大量的《鬼趣》《钟馗捉鬼》等,我觉得这可能是他的一种心性的转换,就是尝见世事这种沧桑之后的对人世的另外体验,所以我们看到那套《鬼趣图》时与其说是画鬼,不如说是以鬼指人而去进行的一种表述。《鬼趣图》中,他使用松茸的书写的用笔,代表了溥心畬渡海后很成熟、很典型的风格。 【详细】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正式去描述。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人才招聘·   雅昌动态·   联系我们·   客户投诉·   版权说明·   免责声明·   隐私权保护·   友情链接·   雅昌集团·   专家顾问·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