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媒材的艺术才是当代艺术目前以及未来的主流——关于这一点,在西方社会已经被普遍接受,并已成为现实。事实上,在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圈内也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国内很多艺术创作者,包括爱好者、藏家而言还很难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拒绝当代艺术在观念上、方法上以及媒材上的现代性,我们的艺术也无法进步。 【详细】
“多媒材”艺术创作显露头角,绘画过时了吗?
遵循传统绘画创作是在浪费时间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说,绘画创新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了。绘画的每一个方面都已经被过去时代的大师做到了登峰造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艺术家,如果还在采用传统的创作方式,遵循传统的创作理念继续前行,从艺术史向前推进的角度,都是没有意义的,是在浪费时间。现在中国艺术院校仍旧将素描训练视作最重要的部分,是没有必要的。 【详细】
多媒材艺术创作走强是趋势
多媒材艺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但从国内的收藏市场来看,架上绘画还是占了主流的位置。我想,这是因为和西方相比,我们的藏家整体素质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多媒材艺术会是未来重要的趋势之一,多媒体、装置、行为艺术等,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内的机构和私人美术馆将会越来越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收藏多媒材艺术的主力。 【详细】
架上绘画艺术未来前景会更好
如果把新技术、新媒材当做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认为传统的手工方法已经过时——这是纯粹的技术性思维。“绘画应该消亡”的论断实在荒唐,实在经不起推敲。记得在在19世纪初,摄影术刚刚出现的时候,画家们曾经认为自己的使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一百多年过去了,绘画并没有消失。 【详细】
事实上伟大的画家也依然在不断地诞生
无论是后来的达利、毕加索乃至今天在拍卖市场上创出天价的培根,绘画艺术从追求表面的真实,进一步发展到了追求形象背后的真实,它不仅没有终结,还向更纵深处拓展了自己的疆域。事实上,多媒材也好,各种各样的风格也罢,都只是工具,只意味着艺术家又多了一种表达艺术的手段。所有的“新”都会变“旧”,而“旧”不代表“过时”。 【详细】
中国人对绘画艺术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
就像吃饭一样,中国人从小形成了特有的胃口。对绘画艺术的迷恋镌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基因中。不能用抽象的“落后”就否定了整个社会对于绘画艺术的需求。中国当代的藏家,大都有条件走遍全世界,他们不是不知道目前在西方多媒材艺术方兴未艾。恰恰是在了解了之后,他们更清楚什么是自己最想要的,知道绘画艺术仍然对他们有着最“致命”的诱惑力。 【详细】
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