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5年1月16日,董大为作品登陆香港贝浩登画廊,开启了他在中国大陆之外的首个个展“奇点”。此展览由付晓东策展,呈现了艺术家2014年创作的不同系列的马克笔和色粉作品。董大为是一个创作平稳的艺术家,他有特别清晰的个人脉络和理论体系。在很早之前,他就开始马克笔和色粉系列的创作,并不断地推进这两个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看似是用严谨、冷静的方法绘制而成,但绘画中也不乏感性的诗意。正如策展人付晓东所说:“一个诗人的感性又温和的洗涤着规则的严酷,他把所有的逻辑、计算和复杂的劳动隐藏在画面之后,而画的正面如同新雪初降,不着痕迹的勾带起情感、温情和象征性,从感知上萦惑人进入趣味横生的视觉世界。”

【展览主题】“奇点”定义

  • 在付晓东看来,“奇点”寓意着大爆炸宇宙形成之前的那个点,该点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一切质量和能量由此涌现,从无扩展为无限,用来形容董大为的作品甚为贴切。奇点就如同笔尖和纸张接触之前的那个点。
  • 因为董大为的创作都是起源于一个意外的点,这个被人所忽视的点却是董大为艺术创作的起源。点是画面组成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单位,他通过不断地实验,这个点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纸和笔的关系是非常硬性的,但他利用这一客观条件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马克笔系列占很大分量

巨幅作品《尘归尘》与落地粉末融合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董大为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巨幅作品《尘归尘》,从黄到红的色彩渐变,瞬间唤醒观众的视觉体验。艺术家用四天时间在展览空间现场完成的这件作品也是色粉系列中最大的一件。在用色粉笔涂抹的过程中,飘落地上的粉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作品马克笔系列占很大分量
在这次展览中,马克笔系列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包括《树林》《海藻》《掛旗》《水织纹》系列、《断层》系列、《菱形》系列、《理论云》系列等,尽管这些作品名都相当具象,但画面中是充满秩序感的墨点排列。
主展厅背后呈现马克笔的草图记录
在主展厅的背后的展柜里摆放着董大为在创作前试验马克笔的草图记录,在每个点上都标注着这个点所花费的时间。董大为通过不断地试错、不断地计算时间、点和色之间的关系,严格地控制所有的点在适合的范围中,这些草稿是他思索过程的呈现,也是艺术家在创作前的准备功课。

作品《尘归尘》,色粉掉落在地上。

作品《尘归尘》,色粉掉落在地上。

【创作形式】马克笔晕染:严谨、冷静的绘制方法

马克笔技术就是晕染的技术
马克笔系列和色粉系列都是从一个特定的技术出发的,这种技术比较独特,我只是在不断完善这种技术。比如马克笔的技术就是晕染的技术,中国水墨也有,但是没有人单独地完全利用这个东西来创作。
颜色的编排组合
很多时候其实我并不去选择颜色,而是主动进入一个限定里面。马克笔最早时只有120个颜色,我只能在这里边去选择和编排,他们互相之间没法调和,不像画油画用几个颜色可以调出很多颜色。这里面实际上来说都是固定的,你要怎么组合在一起,怎么结合融合,能具有结构性。
追求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从08年到现在,我自己的技术基本上已经能掌握了,现在更多的是从形式上考虑怎么去发展得更加多元,就像主造物一样创造多样性的世界,有多样性才能往前发展。

马克笔草图记录

马克笔草图记录

【绘画解读】抽象的形式 诗意的成分

创作原点从现象出发,落脚点在抽象
之前谈抽象的方法,以前是从具象简化、抽离变成抽象的东西。而我发现我的创作从最初的原发点上并不是抽象,而是从一个现象出发,落脚点在抽象。而且现在在我的情况里,抽象有时可以指涉、模拟或参考某种具象的东西。
抽象要包容、要开放
对我来说,经过慢慢实践思索,发现抽象可以走到一个新的境地,这片境地是很开阔的,也非常包容,所以我有很多乐趣在里边。很多人说你就每天在那里点点,其实不是的,我还画过水、云、火山、行星、树林甚至菠萝等等,但是仅仅是在形象上的指涉。
希望在绘画中做到尽量客观
之前的抽象很多东西是非常主观的,有时候艺术家很难解释他画的是什么,或者根据艺术家的近况心情来绘画。这种情况对我来说不存在,我不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去改变什么。我希望在绘画中做到尽量客观。
作品中诗意的成分很难认定
尽管我的很多作品都是抽象的形式,但是我觉得其中很多都有诗意的成分,当然诗意很难认定和解释。比如我的马克笔的纸本作品里,如果人们怀着某种期望的话,你会看到或者说读到温柔的成分,安静的,不诉说不炫耀但是某种可亲近的成分,我觉得这种感受就是贴近诗意的东西,可能这也就是有的朋友会觉得我的冷抽象比较“温暖”的原因。当然这要看不同的人怎么认定诗意。

董大为作品《怡乐园》系列之一

董大为作品《怡乐园》系列之一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