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1月29日,“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旨在加强对传统文化语言形式的传承与保护,推进海峡两岸漆艺术的创新、发展和交流,以漆艺为载体揭示两岸文化的情缘。展览以大漆艺术为主题,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基因,传递的是静谧、温润的意境,折射出静观内省、温柔淳厚的气质,这正是中国人的情操与人格追求。期待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重新考量和认识中国古老的漆文化。漆艺术家对传统材料和技法的重拾,不断发现新材料和探索新技艺,重构着漆艺表现的美感形象,不断融入传统与当代艺术创作的观念,将漆艺术推向新的空间维度和文化语境之中。

大漆工艺

无需辅料直接漆 自古就有
现在有一种观点只有在木胎上披灰、披麻或者是完了以后才叫大漆家具。如果不披麻、不糊、不刮灰的东西不叫大漆家具。这个观点有一些偏颇,因为在大漆家具里,髹饰工艺里大漆是主料,灰、麻是辅料,解决木胎平整、牢固的辅料,自古就有直接漆、披麻的两种都有,在木材、陶瓷、金属、皮革上直接髹大漆的做法自古就有。直接漆,没有披灰,直接在木头上刷大漆,早期都很多。而且直接漆漆膜直接在木头上它附着力更牢,不容易剥落。
清代中后期大漆工艺得到发展
到了清代前期以后随着木工工具改进了和制度工具发展了,一些大漆家具的作坊借鉴了硬木家具水磨的方法打磨得很好,很光滑,对底胎的木材也处理得比较好,精细加工。并不整体披灰了,直接是修大漆,修多道大漆,有的还做了精美纹饰。这是细部,它就没有整体披灰,门子整个前面完完全全都是打磨得非常光滑修漆,相反它的侧面、背后里子它刮灰了,仔细打开看刮灰的地倒有脱落,但是正面前脸门子整个完完全全是磨光了木头再刷漆,一点剥落也没有。

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

  •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
    展览以大漆艺术为主题,其中蕴含的东方文化的基因,传递的是静谧、温润的意境,折射出静观内省、温柔淳厚的气质,这正是中国人的情操与人格追求。
  •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
    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重新考量和认识中国古老的漆文化。漆艺术家对传统材料和技法的重拾,不断发现新材料和探索新技艺,重构着漆艺表现的美感形象。

其他大漆相关展览

漆器之美
“天然大漆自古以来就是奢侈品。自河姆渡发现朱漆木碗,至今有7000年历史。而原始社会开始,漆器就是统治者权利和富贵的象征。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漆椁之壮观、漆鼎之富丽,福州三坊七巷漆匾之庄严、朱漆门气派中之沧桑……”

穿越千年的静谧之美

杯茶人生
如果说人的性格能从喜好中反映,当漆艺的历史及感悟从俞峥口中娓娓道出时,记者发现漆艺与茶道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好的漆艺也如同一杯甘醇的岩茶,沉稳悠长,韵味独特,只有在细品之下方能发现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内敛的高贵风情。
游走在传统与现代间
美,往往具有多面性。当古与新、传统与现代完美地融合起来时,漆艺开始重新绽放动人光彩。漆艺历史悠久,在《韩非子 十过》中就有“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的描述。漆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7千年前的朱红色漆的木胎碗是漆器最早的存世遗物。
至美无声
每个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是从各自的角度与有生命的大漆在进行交流。此时的画作宛如被赋予了生命。这种无声的、带着人的各种情绪的互动,让人如吟诗、品茶般玩味着自我的情感思维空间,并于无声中体会漆之动人韵味。而俞峥也通过对生活最新的领悟不断地修改自己的画作,思索新的突破。

做大漆是一种自我修行

近似于一种禅修
“为什么要刷这么多道漆?几道漆才是标准?我的回答是:没有标准,10道漆也可以结束,50道漆也算完成,但其温柔的质感和色彩表现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看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2007年,她漆画《漆语》获“第二届全国漆画展”金奖,作品被艺术博物院收藏。2010年,漆画《老福州》获“福建省当代美术晋京大展” 最高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还有很多漆器参加雕塑、工艺美术展屡获金银奖。在大漆领域,俞峥已是十分知名的艺术家。
不计成本 做到极致
“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做强做大’,‘中国’这两个字就够大了,‘中国制造’在某个角度来看是代表了廉价劳动力和急功近利做出的廉价地摊货。而日本学者提倡‘做精做细’,从每一个体的自律、执着中呈现整体强势。我不是崇尚日本漆艺,我们的许多国大师的技艺水准都超过他们,应该是各有千秋。但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我坚持用用真实材料传统工艺去创作现代审美的东西,不计成本做到极致,是我的追求。”俞峥说道。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