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是指在博物馆、美术馆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近年以来,当代艺术展览逐渐增多,国内有广东三年展、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今年没有),从国际上来看有五年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惠特尼双年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重大展览出现。所有的展览前面都有一个“策展人”,以至于成为今年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在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与国际接轨、对话越来越多,中国策展人或者当代艺术策展人应该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的职能是什么?他应该做哪些工作?怎么样评判一个好的策展人?通过这个专题,虽然不能准确定义什么是策展人,希望能提供几种维度供大家参考和比对。

【高度】策展人的学术素养更多 >>

余丁:策展人首先应是学术专家
原来对于策展人的讨论都是从博物馆馆长来,从博物馆部门的负责人或“保管”curator,陆蓉之说是她翻译成“策展人curator”这个词。在我看来策展人是为博物馆服务的,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他首先是一个学术的专家,是对于藏品、博物馆的作品有研究的人才能做策展人,后来有了独立策展人Independent。
田霏宇: 写不出文章就不要做策展
写作也是策展人最基本的能力,写不了文章当什么策展人,我真的是这样想的。做一个展览是一种视觉的写作,怎么用空间,包括很具体的措施。要是自己的能力写不出一个不管长短的好文字,也没必要做这个职业,不是谁都能做,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学术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门槛。
冯博一:策展人需具备对艺术本身的判断
和艺术家讨论过程中就给了策展人一个要求,他必须对于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东西,视觉传达出来的东西有一种判断。有的时候艺术家突然一下子脑子想不到那个点儿,稍微给他一点提示,马上会跟上来做一些反应,甚至你可以出一些方案让他做选择,这可能是策展人必要的一个素质。除了学术上、写作能力以外,对于艺术本身的一个判断也是策展人的一个素质。

策展人标准首要原则需考量学术维度

策展人标准首要原则需考量学术维度

【深度】策展人的价值判断更多 >>

策展需体现展览的地域价值
一个展览真正的有效性在哪里?并不是说展览开幕式热闹,人多,就是好展览。好多人满足于这种,特强调说××领导来了,×××文化部官员来了,我觉得特别悲哀。展览的有效性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专业层面,包括策展人、评论家、美术院校的老师,还有一个就是观众,怎么来平衡,如何体现出所谓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不是狭隘的地域性,而是怎么跟国际或整个文化全球化之间发生联系。
策展人通过选择来深入挖掘价值
现在泛化的比较多,真正切入要害、切入比较深的,冯博一觉得比较少。同时,中国现在有一个特大的问题,美术馆越来越多。怎么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重要,否则都差不多,就跟中国的城市一样。史泽曼做的“当态度成为形式”也想不出里边到底有哪些艺术家参展,也有六、七十个艺术家,具体是哪件作品不知道,但是这个概念“当态度成为形式”改变了一个时代。这是作为策展人对于这个时代或者对于当下文化的一个判断,也是他对于艺术的一种共性,这就是所说的“深入挖掘”和“深入进去”。
策展人要把握自己的独立节奏
现在展览比较多,周期比较短,有的几个月就攒一个展览出来了。展览的“产量”很高,策展人速度也很快。尤伦斯已经将2013年的计划完成,这在国内算是比较少见,算长远的。但是在国外可能接下来两三年都知道了。余丁正在谈的展览是跟意大利合作,2015年莫兰迪来中国。当然有一些独立策展人非常敏锐地抓住当下的文化问题,很快地做出一个展览。这也是一种方式。从博物馆角度,尤其是作为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展览也许拖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可以考虑更周到一点,在研究上更加周到。
策展人对做展览本身有自己的判断
不管什么展览都是打着“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因为现在画廊、艺术机构、美术馆多了,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你对你2012年做的展览满意吗?做展览的人,往往会对做展览本身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对自己做的展览印象是最深刻的。自己经历,要解决的问题,熟悉每一件作品是怎么去呈现的。至于对别人做过的展览给你留下整体的印象,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应该做一个评判。

冯博一:“四不像”强调差异性,不强调共性

冯博一:“四不像”强调差异性,不强调共性

田霏宇:展览需体现地域价值

田霏宇:展览需体现地域价值

【宽度】策展人的国际视野 更多 >>

  • 策展人怎样在西方打开中国当代艺术

    策展人怎样在西方打开中国当代艺术
    今年做了一个姬云飞的展览,北京人,央美毕业,很早就去纽约了,到纽约开始画中国水墨。从来没有在北京办过展览。他整个艺术是通过西方那套系统积累的。我们能做的正好是这件事,把这几个串起来,开幕的时候美国使馆也有。他央美的同学、跟他一起在纽约留学的人也有。
  •  今日策展该如何引发深刻影响

    今日策展该如何引发深刻影响
    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中国美术馆做过劳森伯格的展览,影响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劳森伯格从六十年代开始出名,经历了差不多十几年在美国当代艺术领域巩固了地位,然后拿到国外去展览,基本上是一个同步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需要策展人对于当下文化和整个艺术的一种全球判断。
  • 如何警惕策展人的“自我东方主义”

    如何警惕策展人的“自我东方主义”
    中国这几年一直强调中国文化走出去,对话很多就是把水墨弄出去,在国际交流拿京剧、民间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是“过去时”。东方主义是西方看东方,“自我东方主义”就觉得西方人会喜欢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从文化传播上也有必要,但是在文化对话当中表现当下中国的状况更重要。

【广度】策展人的影响传播 更多 >>

  • 余丁:国外展览选民投票卡塞尔

    余丁:国外展览选民投票卡塞尔
    对于一个策展人的评价不仅仅是到底请了多少艺术家,展览呈现出来的是在哪些学术层面上有贡献,还表现在如何面对公众,以及公众教育等等的互动关系。在展览策划对象的时候,在策划过程当中首先考虑到观众而不是纯粹的从作品或者是说艺术家那儿出发。
  • 田霏宇:首要考虑如何反复吸引观众

    田霏宇:首要考虑如何反复吸引观众
    尤伦斯在798最核心的位置,一年80万人次的参观量。怎么伺候这么一个人群?有的是对艺术很有修养,有的走进来自己也不清楚画廊是什么、美术馆是什么。怎么能反复地吸引这些人过来,跟他们产生一种比较有意义的对话,这是田霏宇也是尤伦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
  • 冯博一:评定策展人看展览的影响

    冯博一:评定策展人看展览的影响
    策展人做的展览,究竟在某一个地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展览有三个方面:第一,能够呈现现状,反映这个现实阶段哪些艺术家创作上有什么呈现;第二,提出问题;第三,体现前瞻性。应该是既有联系过去又能够反映当下,也能提示未来。

结语

    本次讲堂一共进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关于策展人维度的讨论很广泛,涵盖了学术能力、国际交流、全球视野、国际交流和观众互动等多方面。对于如何评价一个策展人似乎有了些清晰的方向:策展人不是“江湖策展人”,不是将艺术作品从艺术家的办公室搬到画廊或者美术馆。策展人追求的好的展览,不是单纯热闹的开幕式,不是某位领导的莅临。好的展览,能联系过去、反映当下,还能提示未来。好的策展人,他必须拥有学术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宽度和影响的深度。从某个角度而言,策展人既是展览的旁观者,又是其中的“搅局者”。策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策展人与艺术家及其作品、个人审美判断与展览主题的博弈。画廊越来越多,美术馆越来越多,展览越来越多,策展人也越来越多。回顾一年,如何让自己从众多“策展人”中脱颖而出,如何让自己策划的展览被人记住且印象深刻?这是每一个策展人或者每一个想从事策展事业的人应该考虑的。想当策展人,没那么简单。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