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全世界如今共有55000座博物馆,这一数字是1990年的两倍。而仅在中国,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业。随着文博事业发展壮大,博物馆行业似乎正在迅猛发展,然而随着全世界的博物馆遍地开花,有特色的、主题化数字化的博物馆“进化”而来,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从最初仅仅是将收藏品数字化,到现在增加互动交流功能,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趋势又是否能继续?

【博物馆的“十年变革”】

  十年前,国内的博物馆还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如今已渐渐融入民众的生活中,起到了传承中国文化、传播自然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除了数量上的增多,类型上更趋于多样化,不仅有常见的综合性、历史性、自然类、艺术类,还逐渐发展建成了综合数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

从传统博物馆到数字化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的隐忧】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农业、军事、文化、经济、名胜古迹、世界遗迹等多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全国也相继建成许多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从数据显示我国的博物馆数量的增长速度为平均三天就建成一座博物馆,在这些庞大数据背后却潜藏着一些隐忧:不少博物馆如陕西省晋城博物馆两年多都处于闭馆状态,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很难招到专业人才,运转经费不足影响博物馆的开放和运营……
目前,我国博物馆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作为一个文化产物的代表,不能只追求数量上的高度,还要更加关注它的运行、最大发挥它的功能。同时,还要求地方政府保障好当地博物馆、纪念馆免费或优惠开放的资金投入,落实配套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经费,落实增强接待能力、增设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手段所需资金等,进而保证博物馆正常和高效运转。另外,各地博物馆还需发展其地方特色,还要增加亲民色彩和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市民愿意去参观、去感受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出于转型期的博物馆即将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努力做到“建得起、养得好”,博物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文物保护、宣传、研究等重要作用。
【互联网巨头抢食数字博物馆】
仅仅在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似乎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如今,数字博物馆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从最初仅仅是将收藏品数字化,到现在增加互动交流功能,其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美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领先于全球。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启动“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计划,将图书馆内的文献、手稿、照片、录音、影像等藏品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并编辑制作成系列的专题。1995年美国正式建成博物馆互联网系统,将美国国内诸多博物馆的馆藏信息数据库纳入网络传播系统,使得博物馆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从中国内地的情况来看,1998年8月,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1999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河南博物院专门召开了博物馆文物信息标准化研讨会。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参观博物馆。

传统博物馆转型之路

传统博物馆转型之路

国家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

国家数字博物馆虚拟展厅

【评论】数字化下的传统博物馆何去何从

数字化下的传统博物馆如何生存?
美国史密森博物学院秘书长G·怀恩·克劳夫提到现在越来越多进行数字化的机构,如果仅仅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其结果就是当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自己的收藏放到网上,你也许将你的潜在观众拒之在了门外。数字博物馆之间的竞争,一定是软实力的竞争,这就是与观众的互动以及对于观众的引导,这肯定不是机器能够做到的,需要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的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肯定要重新回到“人”的角度,特别是依托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沟通,以此赢得更多人的关注。 
数字博物馆无法替代能否代替实体博物馆?
首先,实体博物馆蕴含着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其次,实体博物馆为人们对未知事物探究提供了创造的源泉和动力。从记忆这个层面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物证”,包含了很多人文的体验、感受及人类与大自然亲近的渴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博物馆有着创造性的功能,以博物馆为载体的一些科研机构及教育机构就承担了这种功能。这些都是数字博物馆所无法取代的。应该说,公众通过数字博物馆了解藏品,从而被进一步吸引去体验实体博物馆,二者互动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是更能引起观众共鸣、激发观众灵感和推动创新的重要来源。

【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未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拥有自己的网站,究竟如何使数字博物馆的吸引力更大?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站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并进而能够踏入实体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各大博物馆所关注的重心之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脚步,实际上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

  

[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脚步,实际上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如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12月21日开通,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订阅人数已突破1.3万,微信语音导览信息查询数量超过16.3万。目前,国家博物馆还开通了“微网站”,广大观众还可借此获取参观、展览和各种活动的信息。
从海外数字博物馆的成功经验来看,数据是基础、技术是手段、应用才是真正的核心,想要使得数字博物馆产生真正的作用,关键就在于能够让广大网友从浏览中有所得,而这正是数字博物馆为实体服务的关键。
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智慧化,就是要让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功能,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实现,比如利用虚拟现实的方法实现触摸文物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应该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做出有益的尝试,推进数字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施维约:博物馆正在变成可生活的区域]
时隔20多年之后,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再一次登陆北京,再掀热潮。11月28日下午,罗丹雕塑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在与卡特琳·施维约的对话中,施维约特别提到了罗丹博物馆的下一步计划——将罗丹的代表作品进行3D化呈现
此外,施维约还提到,目前博物馆的概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改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仅仅是传统的博物馆概念,而变成了一个可体验、可生活的区域,你可以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还可以读书、看电影,喝咖啡,等等。比如,几年前,我们在巴黎的主要机场做了一个展览,这是一个新型的概念,我们在机场的商店之间建起了小型的博物馆,这个活动是以6个月为周期,邀请巴黎不同的博物馆来参与这一活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经历,因为它缩短了艺术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很多平时不太可能去博物馆的人们也接触到了艺术。”

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

数字博物馆的生命力

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施维约

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施维约

  

  • 故宫明年将建数字社区

    故宫明年将建数字社区
    11月23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2015年,故宫将开始建设数字社区,最快到2016年全面落成。并将推出三款APP让观众无需亲临,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就能“游览”紫禁城。
  • 数字中国园林博物馆正式启动上线

    数字中国园林博物馆正式启动上线
    11月18日,中国园林博物馆发布消息与百度合作的百度百科数字中国园林博物馆正式启动上线。项目包括首次航拍的园林数字博物馆、线下植物名片二维码、园林知识科普计划等。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