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自2014年7月末英国国家美术馆宣布游客可以在美术馆中进行拍照这一消息以来,艺术圈内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便从未停止。事实上,英国国家美术馆并不是第一家允许公众在馆内拍照的博物馆,只是这一声明宣告了英国国家美术馆在坚决反对了多年之后,终于加入到泰特、卢浮宫、大都会等世界主流允许拍照(但禁开闪光灯)博物馆的行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一问题总是让人争论不休?开放拍照会给博物馆文物及展览带来怎样的影响?面对珍贵展品,我们拍还是不拍?

【声音】“异见”普遍

争论:博物馆拍照,拍还是不拍
针对在博物馆里是否允许拍照这个话题,大家有着不同的观点。部分观众认为,在关闭声音及闪光灯的前提下,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当然应该允许拍照。也有人认为,即使关闭闪光灯,拍照对文物还是会有损伤,也会给其他观众带来不便,博物馆的网站上可以放一些高清的图片供有需要的人下载。
反对方:《每日电讯报》主编撰文批博物馆允许展厅拍照是错误决定
允许展厅拍照的政策迎合了匆匆过客,却背叛了所有渴望凝望和沉思的观众。身处拍客之中,人们会怀疑或许这才是可以接受的消化艺术的方式——只需吞咽,无需咀嚼。这绝不是让艺术更普及或更可及的途径,却肯定是剥离艺术所有目的与意义最决绝的方式。
赞成方:拍照也是一种参观
似乎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或美术馆都不准拍照,不准拍照的标准是随意定的。既然有博物馆的存在,那么参观和拍照就是同等的权利,我们没有理由去剥夺观众的这一权利,只要他们能够遵守规则,不去破坏展品。因为拍照也是参观。

【思考】拍照禁令解除带来的自拍风暴是推动还是“灾难”

博物馆自拍成“灾难”?
在自拍当道的今天,当漫步798艺术区,又或在美术馆、剧院欣赏艺术时,常常可以发现“自拍小伙伴们”的身影。伴随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拍的圣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空》都只能成为自拍笑容背后淡出的背景。
让人思考的美术馆变成“自拍中心”?
英国国家美术馆解除了“严禁拍照”的禁令,这一举动引起了美术馆常客的不满。迈克尔萨维奇(Michael Savage)在Grumpy Art Historian 博客上写道:“最后一座能够让人安静沉思的‘堡垒’现在将变成一个‘自拍中心’,美术馆里到处都是嘈杂的手机拍摄声音和刺眼的闪光灯,而那些想静心观看艺术作品的‘怪人’也将会被打扰。”
博物馆自拍风头正胜,能否吸引更多人走近艺术?
参观者行为偏好的改变对博物馆和策展人也会有较大影响,例如展品的排列、空间的设计等。或许,自拍的兴起及其合理性的讨论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如何呈现艺术、又将如何欣赏艺术等元问题的看法。或许这样的“自拍灾难”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近艺术。

【关注】切勿让“允许拍照”成伤害

  • 梵高画作疑因光线问题开始褪色

    梵高画作疑因光线问题开始褪色
      梵高的《鸢尾花盛开的原野》被查出“生病迹象”——画作中紫色的鸢尾花开始变蓝了,据亨德里克斯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导致画作褪色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光线。
  • 闪光灯拍照 文物恐“受伤”

    闪光灯拍照 文物恐“受伤”
      光线是公认的画作杀手,在博物馆参观时,经常能够看到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标识。有些人觉得开一次闪光灯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一些娇贵的文物可禁不起谁都来“闪”一下。

【警示】切勿让拍照有悖于艺术存在之根蒂

  • 名作成照片中淡出的风景

    名作成照片中淡出的风景
      伴随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博物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拍的圣地,藏品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却无人问津,那些名作无奈变成自拍、互拍、集体照的最佳背景。
  • 应让艺术发挥其价值

    应让艺术发挥其价值
      几百年来,艺术一直都有着让人慢下脚步、留意细节的魔力。现如今,观众究竟是对墙上的艺术品有所领悟,还是仅仅拍照而不作一刻的思考?展厅里应该有更多人在思考。

【呼吁】要保护文物 也要尊重他人

博物馆禁止使用闪光灯
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阳光蕴含着能量。其实所有的光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些能量成为文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光化学反应: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文物表面的分子或者分解,或者和其他物质反应,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特征。拍照时的闪光灯发出的光显然超过了展品的耐受能力。
文明参观是最基本的尊重
在博物馆、美术馆中,不必求其统一的是否能够拍照或者不能拍照的准则,每一个馆可以建立自己的专业准则,根据自己的专业准则制定出一个观众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这就是让你拍照,你可以拍也可以不拍;但是,不让你拍照的时候,你绝对不能拍照,这是对博物馆的尊重,对博物馆价值观的尊重,对文物和艺术品的尊重,也是对其他观众的尊重。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