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经过了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第一波市场高峰之后,甜头苦头都尝过了的艺术家、画廊,在艺术被热炒的过程中,渐渐了解了商业绝对不是一件简单低级的事情。经营一家优秀的画廊,其所需要的智慧和专业性一点不比非营利的艺术机构要少。同时,经济危机带来的市场瞬间崩塌,也让很多机构无力再去承担一些非营利的艺术项目。于是,一批曾经概念暧昧不清的空间相继改弦易张,大大方方地走向商业画廊之路。还有一些主要依靠海外基金会支持的小型本土空间,由于基金会停止对本国以外的艺术机构持续支持而无法支持下去,终于成为了历史。好在经济危机之后,还是有一些民间非营利艺术机构在继续发展。然而生存始终是这些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怎样界定非营利?】 更多 >>

国际上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标准
在国际上对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目前相对公认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以获取利润为宗旨;二是不能进行利润分配,即非营利机构可以进行一定形式的经营活动赚取利润,但盈利不能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三是不能将机构资产转化为私人资产。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国内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注册方式
在我国,目前只有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才被承认是非营利组织。基本上基于“一地区一行业一社团”原则成立的社会团体显然与非营利艺术机构无关;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是国内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注册方式。

 更多 >>

“民营非企业单位”的先例:今日美术馆
有注册登记的中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的产生,还要说起今日美术馆的历史。今日美术馆预备成立之前,是以“今典空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身份注册的。后来经过前馆长张子康同政府相关部门建议申请,民政局才开放了民营美术馆申请“民营非企业单位”的先例。
民办非企业美术馆“名利双收”的机会
但国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条例并未明确禁止,而且也没有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利润不能分配,这一点与西方学界对于非营利机构的界定标准大相径庭,这就给部分依照法律法规注册的民办非企业美术馆,留下了借法律漏洞实现“名利双收”的机会。
民办非营利企业的注册登记过程非常不易
然而事实上,若非有足够的实力和关系背景,民办非营利企业的注册登记过程非常不易。受限于双重管理体制,多数非营利组织不能顺利登记,而是以工商登记、、挂靠机构或者不注册的草根团队形式存在。早期的UCCA当代艺术中心、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长征空间、站台中国等,都是以企业、文化公司的方式进行注册。

今日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民间非营利艺术机构生存难】 更多 >>

美国:政府每年为文化艺术事业提供约1.5亿美元的拨款
在艺术行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欧美国家,艺术非营利机构的生存主要依靠政府、企业、基金会和私人的赞助,以及门票、餐饮及艺术衍生品的销售等方面的支持。据悉,每年美国政府为文化艺术事业提供约1.5亿美元的拨款。
中国:政府对整个文化艺术产业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
而在中国,不只是民间非营利艺术机构,政府对整个文化艺术产业的资金投入显然都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在公立美术馆,从上届上海双年展到广东三年展,都出现了政府资金支持不够,令策展人不得不依靠商业赞助补足展览经费的情况。

 更多 >>

艺术基金会并不能对非营利艺术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
在中国申请和建立本土艺术基金会,其难度比民间非营利单位的申请还要难,目前已有的COART艺术基金会、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也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可以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
企业赞助非营利机构的减免税政策到目前为止也还不够完善
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也包括民非)和基金会可以向政府申请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个人、企业对其的捐赠支出可以在所得税税前扣除,各地每年也都会认定一批机构,但目前已经认定的公益机构多数是公募基金会和社会团体,民非还非常少。
中国缺少私人赞助文化的环境
从私人赞助来看,在中国缺少私人赞助文化的环境下,加上从目前艺术行业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藏家的人数和成熟度都还不高,能够愿意提供这种支持的私人藏家可以说更是寥寥无几。
大众对非营利机构周边的消费需求相比国际平均水平来说还非常少
从美术馆的艺术衍生品、餐饮及艺术教育方面来看,由于中国美育教育的长期缺失,大众对非营利机构周边的消费需求相比国际平均水平来说还非常少,更谈不上为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运营补充资金了。

广州时代美术馆

广州时代美术馆

【非营利艺术机构该不该销售艺术品?】 更多 >>

  • 顾振清:股东不分红就算非营利

    顾振清:股东不分红就算非营利
    甚至以前长期收藏的作品,由于美术馆活不下去了,突然甩出两张名作,在市场上引起疯抢,赚一大笔钱继续维持美术馆运营,这个情况也出现过,但是只要股东不分红就算是非营利。
  • “只是告诉艺术家如果他愿意”

    “只是告诉艺术家如果他愿意”
    “真的遇到有藏家收藏了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不会要求艺术家给我们多少,只是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下一个展览。”望远镜艺术空间的总监助手林磊说。

【艺术非营利 挣扎之中有活力】 更多 >>

孙原:有时候他们的机会也就在这些不合理的问题上面
“尤其是对于很多草根非营利艺术机构来说,有时候他们的机会也就在这些不合理的问题上面,在这中间反而可能有新的机会出现。”面对各方面缺乏支持的中国非营利艺术空间来说,主动寻找各方面的赞助,成了他们在学术工作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为了争取到这些赞助,拿出像样的方案和展览也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之中,他们要经历象商业画廊一样必须面对的压力和竞争。
李振华: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的经验在中国都要被更新
国内的项目不能放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项目每次做都会创造一个新模式。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的经验在中国都要被更新,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乐趣。虽然我们经常会使用 “不专业”这种词,然而如果你把它当成一种常态,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我们不应该认为某一种情况就一定是专业或者不专业的,因为各自存在着很多具体的现实状况。

 更多 >>

中国很多的草根非营利艺术空间 在有限的条件下倒是呈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活力
2009年由翁维、何颖宜(Rania.Ho)、姚嘉善、王卫共同创立的箭厂空间,初始的阶段主要依靠他们个人以AA制的方式共同支持。他们远离艺术区,在雍和宫附近的箭厂胡同里找到一个门市房,开始时候的房租是每个月1800元,不需要人员管理,就以橱窗展示的方式为艺术家举办展览。别看只有15平方米,在这样与惯常的美术馆、艺术区差异极大的环境里,怎样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把作品很好的呈现,格外考验艺术家的能力。林东林、刘韡、焦应奇等很多重要的当代艺术家都在这里举办过展览,艺术家们都愿意来到这个另类的空间挑战一种不一样的艺术创作。随着空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也渐渐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资金资助。“从今年开始,我想我们不需要再投入自己的钱进来了。”王卫说。
像箭厂这样的独立非营利艺术空间,自2008年之后陆陆续续又出现了很多。有的做过一段时间以后就难以维系,也有很多空间的创办者,原本抱着做到哪天算哪天的想法,却一直生存到现在。就像夜莺在黑暗的夜半十分才能唱出更美妙的旋律一样,很多缺乏支持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也时常在困境中焕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只能从橱窗里参观的箭厂空间

只能从橱窗里参观的箭厂空间

【为什么要创立?】更多 >>

艺术家“想玩一下”
出于艺术家随性的态度,很多空间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都用一句“并没有多想”,“就是想玩一下”的简单回答来应对。这里面其实隐含着很多艺术家特有的独立态度在其中,“想要发出一些独立的声音”,“想要实验一种空间的可能性”,似乎是这句“想玩一下”背后的潜台词。
“这里需要这样的空间,自由的,不迎合市场的。”
“这里需要这样的空间,自由的,不迎合市场的。”Anna说,这也是她们为空间起名为“黑桥OFF”的原因,“向市场关闭,向热闹的艺术现场关闭。”同时,这也是她们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途径,“我们通过这个空间认识了很多朋友,了解了中国人的工作方式。”Bianca说。
出于公益性理想创办 帮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
“在国外,年轻艺术家虽然也很不容易,但至少开始时他们可以通过在餐厅、超市打工来赚钱。一天只要工作几个小时,一个月都不用担心生活费,还能剩点钱来创作。可是在中国,年轻人就是全职工作每个月也剩不了多少钱。所以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做艺术,要比国外艺术家更难。”James的助手林磊说,他们看到了中国年轻艺术家的需要。James决定一直留在这里帮助他们,“这是我们的使命。”

黑桥OFF空间 “在欢乐的局限性中慷慨:只有三维”展览现场

黑桥OFF空间 “在欢乐的局限性中慷慨:只有三维”展览现场

【独立空间的发酵作用——箭厂空间】更多 >>

  • 箭厂空间可谓是对艺术之外的公共区域产生影响最直接的代表。“这是我们想要的,从一开始就决定我们的空间要与798这样的艺术区拉开距离。”王卫说。
  • 很多重要的艺术家都愿意来这里认真“玩一回”,“别看空间小,在这做展览并不容易,怎样让作品同这个特殊的环境真正发生关系,不是每个艺术家都能做到。”
  • 艺术家带着对这个特殊环境的特殊感受而创作作品,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从这里经过,也在窥探着这个空间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 到现在,箭厂空间所在的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北京文青聚集地南锣鼓巷早年的样子,各式文艺小店、餐厅、咖啡厅,和箭厂空间分别林立在带着老北京糙劲的胡同里。

【独立空间的生存状况】更多 >>

靠天吃饭
开始的几年,为了运营空间创办人往往要自掏腰包。象箭厂空间这样15平米的小空间,又没有人员消耗,每年的运营费用大约在4-5万人民币左右;然而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地区的上午艺术空间,除了房租花销较大之外,在展览项目之外他们还有图书出版、艺术驻留等项目,每年的投入大概要一二十万左右。
公开募捐
在各种基金会和社会赞助还很少的2012年,北京的箭厂空间,以及武汉的扬子江论坛都不得已发出过这样的募捐信。虽然募到的钱不多,至少能解空间的燃眉之急。“这更像是你对社会的一个测试,”王卫说,“我们个人可能也可以把这个钱填上,但我们想看看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得到怎样的反馈,这是比较有意思的。”
艺术赞助人
很多独立空间的负责人都考虑过,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将空间作为一个项目结束掉。但来自方方面面的资助,鼓励他们坚持做了下去。身份、职业各不相同的艺术赞助人,在中国正逐渐出现。
与国外领事馆或艺术基金会合作
比如上午艺术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通常都是以一年支持某一国家的艺术家来上海驻留的方式,与该国领事馆或艺术基金会合作,包括荷兰、新西兰、德国等很多国外的艺术家因为这样的机会来到上海驻留创作;视界艺术中心也得到过荷兰及瑞士的领事馆文化处的个别展览项目的赞助。
艺术家和画廊赞助
有画廊支持的艺术家看到非营利空间生存状况的艰难,即使空间乐意给出少量的材料费,他们也不愿意接受,转而同画廊沟通,让画廊支持提供作品的材料费。
艺术家回馈
这些独立空间大多是以对抗商业的姿态出现的,如果遇到藏家想要收藏的情况,独立空间也不会介入艺术家与藏家之间的关系。但大多数艺术家会在这之后自觉地回馈给空间一部分资金,用以支持空间后面的展览和项目。
品牌的商业与艺术基金会赞助
近一两年间,一些品牌的商业赞助,以及最近相继建立的Coart和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的赞助,也为很多的非营利艺术机构都带来了希望。有趣的是,箭厂空间、黑桥OFF、分泌厂的负责人在分别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今年他们的空间呈现了更好的局面:“从今年起,我们终于不用再自己贴钱进去做了!”

视界艺术中心 “工具展”现场 2014

视界艺术中心 “工具展”现场 2014

上午艺术空间2011年驻地项目

上午艺术空间2011年驻地项目

结语

  我们不知道这些新出现的非独立艺术空间,接下来的发展会怎样。是否会将非营利的方式持续地进行下去?新生的来自各方面的赞助支持能否持续?都还是个未知数。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各种非营利的项目和机构,正在中国的艺术生态链中逐渐成长、壮大,也测试并影响着社会对于艺术非营利的认识。我们也期待,随着资金等各方面问题日渐得到解决之后,这些独立空间也能以更好的方式帮助有需要且有才能的艺术家。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