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去年5月23日晚上故宫的灯熄灭的那一刻,我们就在想怎样能把AAC艺术中国的评选做得更有价值。变革,经过了大半年的酝酿,感谢无数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洞察,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建议,才有了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最后决定走出那一步的动力。”在故宫举办的第九届AAC艺术中国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为AAC艺术中国项目的总负责人,雅昌艺术网总经理关予女士以这样的开场白宣告了AAC艺术中国的新一次变革。
  当AAC艺术中国拉开了第九个年度的大幕之后,在秉承着学术性为原则的准绳之上,坚持推出这一奖项本身的“主张”“态度”,这是本届AAC艺术中国变革的最主要原因。就像AAC艺术中国的创始人万捷所谈到的,如果说AAC艺术中国前八年的坚持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平台,那在之后的思考则更多在于“如何让AAC艺术中国能够独立和经得起考验”。相对于全球各类当代艺术评选,AAC艺术中国定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本土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作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者与纪录者。

【理所当然又出人意料的变革】

出人意料:今年只能看到三个奖项
朱青生作为本届AAC艺术中国的评委会主席,他见证了AAC创立之初至今九年的进化与变革。“今年,大家只会看到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和年度艺术出版物三个奖项。”当关予道出了今年AAC艺术中国的第一个变化时,在场的很多人的确感到出乎意料。“第九个年头的变革是全方位的,也是继承过往的。”
重申定位:聚焦当代艺术
聚焦当代艺术,这是本年度AAC艺术中国多次重申的定位,把原有AAC艺术中国各个艺术门类的十三项大奖改变成三项大奖,重新分类之后的三项大奖的设置依然秉承学术性为原则,涉及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两个方向。在艺术实践层面,设立年度艺术家大奖与年度青年艺术家奖两项大奖;在理论建设方面,则继续保留年度出版物大奖。
改变原因:当代艺术跨领域创作的生态
做这样的改变,同样源于持续对当代艺术生态的追踪,关予说:“我们把原来的奖项进行重新分类,所针对的是当代艺术跨领域创作的生态”。的确,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尤其是跨媒介当代艺术作品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当代艺术在很多时候的门类划分,总是显得有点尴尬和不太恰当。

【两次变革——AAC的进化思路】

  • 创立初衷:通过平台反映艺术家情况

    创立初衷:通过平台反映艺术家情况
    2006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起飞并进入高速运转的第一个周期。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在谈到创立AAC艺术中国的初衷时说:“我们要有一种公正的态度,当代艺术需要这种更纯粹,更坚持的机构,雅昌希望成为这样的机构。最初我们是想通过一个平台反映艺术家的情况。”
  • 首次变革:强调学术类奖项增设与关注

    首次变革:强调学术类奖项增设与关注
    雅昌艺术网总编辑谢慕回忆说:首届AAC艺术中国设立了包括年度艺术事件、人物、机构、画廊、内地和港澳台拍卖公司等奖项。在第二届评选中开始强调对学术类奖项的增设与关注。第三届评选中首先取消了拍卖行的评选。再晚一年,评委会决议将画廊的评选也取消了。
  • 再次变革:强调AAC本身主张和价值观

    再次变革:强调AAC本身主张和价值观
    本届AAC艺术中国再次变革以“进化”和“变革”为关键词,加强评选本身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奖项变化的过程中思考的是AAC艺术中国提倡和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什么?并希望AAC艺术中国能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重要记录者,能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传播和推动作用。

【从量变到质变的AAC】

朱青生:最后的出口都指向当代艺术
从第一届就成为AAC艺术中国的评委阵容中的一员,朱青生对于AAC的观察颇为透彻:“稍微注意一下大家就会发现,AAC从第一次评选开始,无论从哪个点切入,其最后的出口都是指向当代艺术。”在经历了八年的量变之后,这样的态度已经从“指向”显现为“正在行走”的状态,朱老师说,这是这次最大的变革:“这样听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有一个过渡,现在过渡基本完成,以后还是要坚持走下去。
关予:进化与变革并非否定过去
本届“进化变革”的主题翻译用的是Evolution”和Revolution” 这代表的是AAC艺术中国从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进程,关予说 :“多了一个R就多了很多压力,会有人说这样的变革是否在否定过去,我觉得这不是在否定过去。AAC艺术中国积累至第九届,所呈现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进化与变革并非否定过去,正是因为有过去的积累,我们得以更好地面对未来,面对更迭的当代艺术生态。 ”

【中国AAC与英国透纳】

中国AAC:AAC正在逐步成长
在本届AAC艺术中国的系列变革中,态度与主张是被反复强调的词汇,朱青生认为AAC艺术中国本身就是一种主张和态度,只不过如今定位更加清晰:“我觉得AAC艺术中国正在逐步地成长,它正在成为如原来所期许的一样,变成一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奖项。”
中国AAC:改革借鉴国内外奖项
成长变革,就意味着不断学习与借鉴。在第九个年头时进行大的变革,AAC艺术中国总负责人雅昌艺术网关予女士谈到:“在做这个奖项的改革之前我们做了大量调研,将透纳奖、古根海姆年度大奖、日本的艺术大奖包括国内的奖项,都将值得借鉴的部分拿来具体了解。”

  

英国透纳之经验:坚持三十年
透纳奖的设立就是为推动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表彰当代英国艺术的突出贡献者。直到1990年,由于赞助人的缺失,大奖暂停颁发一年。1991年,“第四频道”成为透纳奖的新赞助人,这一奖项得以延续并持续至今。每年4月到5月由公众提名,透纳奖的评审委员就在这些公众提名的第一批候选人名单中确定提名,也可以增加提名。表彰本土当代艺术突出贡献者是AAC的创立初衷。相似希望和同样开始,AAC坚持了九年,而透纳奖坚持了三十年。
英国透纳之学术:争议即态度
无论是经验还是学术,“透纳”这样一个享誉世界的奖项在评选方式和艺术态度等多方面都值得AAC艺术中国学习借鉴,即便这个学习的对象一直充满争议,而这种争议也恰恰是其一以贯之的态度。“透纳奖从评选角度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这样一个奖项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研究不太可能完成,也没有做过。”朱青生所强调的是观察者的“在场”,从而在这方面来看,AAC艺术中国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调查跟踪是其优势所在。

【优势一:强调AAC的本土化】

评委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同身受
从第一届AAC艺术中国就参与评选并担任过两届评委会主席的贾方舟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评委们大部分都还是国内的,对国内的当代艺术的了解,观察还是比较清晰的,都是感同身受,而且就在这样的语境和环境中,我们本身也都是当代艺术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AAC艺术中国更适合中国本土当代艺术。”
设立理事会制度
AAC艺术中国在组织结构、评选机制、奖项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调整,就像特纳奖的“新赞助人”和泰特美术馆的合作形式,AAC艺术中国在第九届时设立理事会制度。“截止目前共邀请了泰康、民生、法国DSL三家机构与我们共建AAC,同时也欢迎全球范围内支持与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并具有影响力的机构共同参与。
更加注重海外传播
在变革的同时,AAC艺术中国不断强调以自身的主张和态度让世界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本土对当代艺术的价值判断,关予表示AAC艺术中国评选也将在2015年更加注重海外传播,但并非是针对AAC艺术本身。她希望这种传播能更有效的将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梳理得更加完整,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更为清晰、完整的文化艺术面貌。

【优势二:对当代艺术发展的纪录与跟踪】

  • AAC积累大量文献资源

    AAC积累大量文献资源
    作为AAC艺术中国的终评评委们,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份月度报告,涵盖了艺术领域中涉及各个门类的艺术家的新创作,策展人的新展览,研究者的最新出版物以及重大艺术事件。
  • 学术让调查更有支撑

    学术让调查更有支撑
    在朱青生担任了AAC艺术中国评委会主席之后,更是让这样的艺术调查具有更强的学术支撑,他积累了专业的艺术家选择和评判经验,而这恰恰能与AAC艺术中国的“每月提名”工作结合起来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