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AAC艺术中国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奖项?”高名潞先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轮激烈争论后,大家的共识是“坚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学术性和社会责任感。”好的评选应该是一个尺度。这个尺度能确立标准,能检讨现实,能丈量情感,能洞彻人心。它是我们坚守的底线,是我们视如珍宝的价值中枢。2015年,AAC艺术中国将为读者带来更为精准和全面的艺术行业标尺,11月的艺术界精彩继续。

【青年艺术家】

  • 苑瑗

    苑瑗
    2015年11月22日,苑瑗时隔4年之后的一次个展“半入花园”在798艺术区Tabula Rasa画廊开幕。苑瑗很早就开始进行材料与绘画的并置实验,这次她将画面扩展到三维空间,她将画面的内容用“物”延伸至空间,将材质进行色彩编码,从而与画中物形成呼应,颜色灵动而跳跃。
  • 刘诗园

    刘诗园
    2015年11月14日,“像泥巴一样简单”刘诗园项目空间展览在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展出,这件作品是她2013年刚刚移居至哥本哈根后的创作。她尝试着抛弃已有的熟练逻辑,用艺术作为实验,让一切从零开始。她从泥巴这一种最原始的创作材料着手,开始试验自己到底会做出怎样的作品。
  • 龚辰宇

    龚辰宇
    2015年11月23日,龚辰宇的个展“陈列物”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出,在蜂巢的C、D、E三个展厅中呈现了艺术家2012年本科毕业至今的多个系列创作,包括早期的“未眠”、“五感”及至新近的“陈列物”系列。

【月度艺术家】

  • 谢南星

    谢南星
    谢南星是一位极具变革心的实验派画家,他总是在挑战着艺术教育中的那些传统的、看似已确立的成规。因此每一次他的新作都会让人眼前一亮。
  • 吕山川

    吕山川
    吕山川过往的创作一直以景观化的社会图景作为表现对象,而在他最新的创作中则进一步推进这一议题的深度,关注绘画本身在社会空间中的表现演变。
  • 尹朝阳

    尹朝阳
    “山外山”展览呈现出已经四十五岁的尹朝阳这一阶段的整体面貌,展览现场,尹朝阳的绘画和雕塑相应,都显得非常的有份量。
  • 尹齐

    尹齐
    无论是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在现代主义的重组后,这些资源被碎片和分裂,尹齐的工作是把碎片重新建立秩序和安置。
  • 张杰

    张杰
    张杰早期的作品,倾向于如实表达。而如今,他直面山水,直面人性,作品更具有表现性。从视觉到心觉,他迈过了艺术路上最重要的跨度。
  • 魏光庆

    魏光庆
    2015年11月15日,“魏光庆:正负零”大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主题“正负零”,展出艺术家30年来创作的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以及装置新作。
  • 吕胜中

    吕胜中
    2015年11月08日,“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吕胜中早期创作的“小红人”以及最新创作的《大公鸡》年画在内的十一件代表作品。
  • 朱加

    朱加
    2015年11月4日,朱加个展“临界的弥漫”在香格纳画廊推出。此次展览展出朱加自90年代初期至新千年的摄影和录像作品,以及2015年的新作。

  

  • 胡晓媛

    胡晓媛
    2015年11月15日,胡晓媛在画廊的第三次个展:“蚁骨”在北京公社展出。展览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装置、影像作品,表达艺术家内心某种被隐藏的矛盾。
  • 李超

    李超
    李超的创作在当代文人画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当代水墨的理性思考,同时也蕴含着他对水墨的理解与文人情怀。
  • 李宁

    李宁
    李宁并非将水墨当做一种媒介,而是作为一种绘画材料存在。他选择毛边纸作为画材,意味着其创作带有一种日课和“反作品”的特征。
  • 逄小威

    逄小威
    2015年正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暨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当代著名摄影家逄小威所拍摄的中国著名电影人的黑白肖像系列作品在北京视觉经典美术馆展出。
  • 钱海峰

    钱海峰
    2015年11月23日第十一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颁奖典礼举行。来自无锡的摄影师钱海峰凭借作品《绿皮火车》获得年度“刺点”摄影大奖并获得创作基金5万元。
  • 王国锋

    王国锋
    2015年11月8日,当代影像艺术家王国锋北京首个个展“探针”在开幕。王国锋完全摆脱了以往的创作模式和经验,以图像空间装置形式及观念直接触及图像的本质。
  • 《永恒的原乡 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

    《永恒的原乡 中国当代生态美术研究》
    从国际角度看,中国当代美术能否与世界各国美术的绿色化和生态趋势相呼应并接轨,是关系到中国当代美术整体面貌和未来发展的大事。从国内角度看,生态美术如何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相联结,如何在新时代氛围中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对重构中国当代艺术格局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画中之似:比较视野下重构的中国古代画史》

    《画中之似:比较视野下重构的中国古代画史》
    作者施錡在整部著作的架构上采用“问题式”的研究思路,在中西比较视野下,经由围绕“似”这一关键问题所生长的不同维度及其个案之间的交织,将此前常作“历时性”表述的宏观画史通过彼此交织的关键问题进行表述和重构,显现并厘清常被忽视的画史之问题、侧面、脉络以及结构,贯通了艺术史研究中宏观与个案之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