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2014年9月13日晚8点,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不久后,两家机构共同主办的“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盛大开幕。早在十年前,也是《美术文献》的创刊十周年之际,它的负责人刘明就萌生了策划一个展览,用以总结、回顾《美术文献》所记录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年变化。那么,《美术文献》是如何从一部学术刊物走上成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承担起展览收藏、学术研究以及公共教育的?它是如何与湖北美术馆相遭遇并进行“官民”合作的?透过“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双方又将对“美术文献展”的品牌规划怎样的未来?作为阔别七年后的文献大展,亦是湖北美术馆一直坚持的三个三年展之一,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三年展、双年展中脱颖而出。在兼备雕塑家及美术馆馆长双重身份的傅中望的带领下,湖北美术馆经营得有声有色,究竟他的秘诀是什么?在本届美术文献展中,湖北美术馆扩大了展览空间,开辟了影像展厅,是什么促使美术馆的改造?湖北美术馆三个三年展格局,每年一场的全新艺术大戏是如何布局的?

【三届文献展的发展概述】更多 >>

2003年首届美术文献展:无固定场地 缺乏经费
早在十年前,也是《美术文献》的创刊十周年之际,它的负责人刘明就萌生了策划一个展览,用以总结、回顾《美术文献》所记录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年变化。于是,“首届美术文献展”在2003年成立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基础上,在无固定场地、缺乏经费的背景下举办并成为当年艺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
2007年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共同视点 积极靠拢
2007年,同处一地,且同样将目光投向能代表当下文化状态的当代艺术的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共同的视点让双方积极靠拢,并促成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的举办。
2014年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国际三年展运行模式 携手打造品牌
2014年,随着“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筹办,以及确定按国际三年展运行模式引入策展人机制、每三年举办一次后,标志着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决定携手打造“美术文献展”的品牌,而这一联合又是两家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协商约定最终促成的。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展出地之一湖北美术馆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展出地之一湖北美术馆

【首届美术文献展的缘起】更多 >>

创办《美术文献》杂志:办一本介绍中国前卫艺术的刊物
鲁虹找到了时任湖北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部的负责人刘明,也是现任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总监,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认为“为了与已经停刊的《美术思潮》起到联接的作用,我们必须办一本介绍中国前卫艺术的刊物;其次,这本刊物应该突破现有刊物往往发一篇短文与几张图片的传统模式。”很快,刊物的筹办出来并最初定为由湖北美术出版社与湖北美术家协会合办。
筹办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从杂志创办就有收藏的计划
刘明说:“我们做收藏很早,从杂志创办就开始有收藏的计划,甚至创刊几年后,我们主动去购买与我们杂志有交集的艺术家的作品。那时候,我们就想找一个空间让这些藏品发挥一点作用,挂起来展示一下,是一个很朴实、很简单的想法……”
首届美术文献展:十年杂志的总结
当时成立艺术中心,也是出版改革期,我们要面向市场,招商引资,我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正好当时参加会议的人都是本地艺术机构、美术院校的负责人,他们看到很多批评家、艺术家正陆续离开了武汉,就觉得武汉是不是太沉寂了,就达成了共识,决定做一个大型的展览。

《美术文献》二十周年刊物展示

《美术文献》二十周年刊物展示

【七年转身 两家机构战略合作】 更多 >>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身份很模糊
那时候,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对武汉艺术的推广作用功不可没,即便如此,它的“身份也很模糊,也说不清楚是画廊还是美术馆,是收藏机构还是媒体,反正承担了很多美术馆的功能,像展览收藏、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以及举办了众多的当代艺术展,”刘明说。
湖北美术馆成立: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一次相遇
转机出现在2007年,那一年,湖北美术馆成立了,也是在那一年,作为上届美术文献展的继续,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举办了。湖北美术馆尽管也是主办方及展览地之一,但更多的是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一次相遇,并未能上升到战略合作的地步。

公私两家机构的共同理想更多 >>

让传统、现代的艺术都在同一个美术馆里面发生
湖北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要连续的推动不同门类、不同价值取向的品牌展览。办不同种类的展览,让传统、现代的艺术都在同一个美术馆里面发生。
发展新的当代艺术生长点
湖北美术馆在支持当代艺术方面可谓痛下决心,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我看到傅中望把原来的电影院改编成一个大型的影像展厅,我觉得这是非常重大的转折点,是一个历史时刻,如果有好的策展和主题,湖北美术馆可能会发展出新的当代艺术生长点,这里影像厅的专业水准、环境硬件之好,在全国是没有的。”
携手共创“美术文献展”的未来
正是在双方的共识下,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决定携手共创“美术文献展”的未来,并按国际三年展运行模式,在引入策展人机制的同时,每三年举办一届。也由此开启了两家机构的长期战略合作。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现场实录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现场实录

【“官民”合作:招安抑或交流?】 更多 >>

  • 贾方舟:这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胜利

    贾方舟:这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胜利
    我们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在不断的强大,在迫使体制不得不把它看成一个问题,甚至如果不承认当代艺术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我觉得这是当代艺术的一个胜利,而不是说被招安。
  • 皮道坚:当代艺术正在常态化

    皮道坚:当代艺术正在常态化
    我们以前有一个经常提起的说法,就是当代艺术要有文化针对性,现在看起来在这次的文献展作品里有很多作品你一下子看不出来它的文化针对性是什么,但是我觉得这恰恰是这些作品成熟的一个标志。

  更多 >>

刘明:“官民”合作中存在的分歧
在合作中碰撞肯定是会有的,因为我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说美术馆有美术馆的策展规范要求,但我们总是希望文献展利用三年展策展人的体制,策展人应该对展览有话语权,这就是需要协调、需要互相理解的,因为作为一个政府的美术馆,它的项目、经费有严格的审批,有它的一套制度。当然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可能做一个展览,需要有话题性,有一些前瞻性的东西,甚至一些实验性的东西,美术馆则要考虑到大众的欣赏角度和水平,这种谈判始终是有一个博弈过程的。但是双方都很诚恳,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希望把这个展览做到高水准。

【傅中望:美术馆如何影响一座城市】 更多 >>

2007年 雕塑家傅中望出任湖北美术馆的馆长
“当年筹办《美术文献》的时候,第一期封面人物就是傅中望,那时他还是年轻的艺术家,谁能想到他现在是湖北美术馆的馆长。”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刘明回忆道。一直以雕塑家身份活跃于艺术圈的傅中望,在2007年被委以重任——出任湖北美术馆的馆长一职。
2011年 最年轻的美术馆被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傅中望获得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誉,并担任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1年,湖北美术馆作为最年轻的美术馆被文化部评为“全国重点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等共享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九个名额,傅中望担任馆长期间策划数个大展,在艺术圈名噪一时。

  更多 >>

傅中望:从公众的需求出发
一个美术馆的定位、布局,与馆长的决策分不开,对于美术馆的经营之道,傅中望撇开自身的艺术家身份:“我个人也倾向于做当代艺术,本身我也是做雕塑创作许多年,也参与过很多展览。但作为一个雕塑家办展览,不能以个人喜好为主,还是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我们馆里的几位馆长都是在共同探讨作为一个国家公益性美术馆,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去满足公众的需求,它应该是多样化的,多种门类的。
傅中望:美术馆好比一位艺术家
作为美术馆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美术馆好比一位艺术家,必须有代表自己特色的作品,展览项目就是美术馆的作品,去影响整个社会,影响艺术家。作为一个美术馆,如果不保证自己的几个品牌项目往下做,美术馆就是一个展览馆,所有的项目展完了,跟你没有什么关系。这就体现美术馆本身在文化艺术自觉的行为、意识、价值判断,能不能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和产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开幕现场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开幕现场

【改造美术馆 开辟影像馆】更多 >>

改变陈列方式 满足公众需求
傅中望:现在无论从整个当代艺术潮流还是国内外的美术馆来看,中国当代美术学院的教育都开始走向转型。学生的作品变化也太大了,我们如何面对新一代的艺术家或者更年轻的观众群?作为馆长,我有一种危机感,陈列方式需要改变。这次文献展是一个综合的大型展览,特别是当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门类,目前还不能完成满足当今社会观众需求的时候,影像馆非常重要。
影像馆未来的规划
傅中望:这个影像馆事实上为今后的展览策划的,包括这次展览中有很多影像都进入了,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影像展。将来,我们可能策划独立影像、多媒体电影专场的展览项目;也可能会做一些传统的摄影展,还可能在满足多种不同人群需求的情况下,播放传统的艺术电影、纯粹的电影、艺术家传记和专辑,动漫、动画这类的展览也可以做。在策划人的选择上,会考虑到来做一个影像节或者做一个多媒体的艺术展览,当然可能主要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影像馆对我们今后推动当代艺术以及多媒体方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想这是湖北美术馆的一大特色,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增加常规展览的空间 美术博物馆必不可少
完成改造后的美术馆将扩充近一倍的空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改造,傅中望希望增加常规展览的空间,“三楼的展厅作为长期固定陈列,是美术博物馆必不可少的,不然办一个大展十天布展几乎全馆要闭馆。也想为学院空间专门增加固定的空间,展出湖北各高校的艺术学院的青年教授、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后不断地请一些策划人策划全国美术学院的展览,共同地交流。”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影像馆现场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影像馆现场

【湖北美术馆的“三个三年展”格局】 更多 >>

三个三年展 艺术大戏轮番上演
一系列艺术大戏的上演,让湖北美术馆在艺术界颇受享誉。至此,湖北美术馆奠定了三个不同种类的大展格局,籍此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象。三个三年展的轮番上演,作为颇有野心的计划,让湖北美术馆始终成为艺术界的先锋美术馆之一,亦成为湖北艺术界的一张名片。

立足本土 打造格局  更多 >>

三个三年展的主题挑选 湖北艺术生态多样性的呈现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武汉曾是中国美术重镇,也是 ’85美术新潮策源地之一,更是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的富集区。自90年代中后期,因种种原因,来之不易的本土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力量纷纷离开此地,在很长时间内,武汉的当代艺术批评呈现出“真空地带”。而美术文献展的推出,再次唤醒武汉在美术先锋的地位。
分门别类的展览 促进本土艺术家的发展
作为工业重镇及漆画发源地的武汉,“国际漆艺三年展”和“工业版画三年展“正是对武汉根深蒂固的历史和文化为依托。“湖北美术馆通过一系列分门别类的展览来促进本土艺术家的发展,例如通过‘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来宣扬湖北的漆文化,通过‘工业版画三年展’展现武钢、武重这些重工业基地。”湖北美术馆副馆长冀少峰说道。
三年展办公室成立 奠定湖北美术馆的江湖地位
三年展办公室的成立,无疑是湖北美术馆经过多年摸索后的成果,三个三年展也将成为常设机制,奠定了湖北美术馆的江湖地位。傅中望谈到,“我们在不断在进行文化的创新,我们在与上级机构谈三年展的时候,其实他们对当代艺术,对带有前卫性的、甚至还有一些批判性的作品,可能还没有这方面的认知。”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现场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现场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