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又来到,成千上万的美院毕业生涌向社会,各大美院的毕业展又一轮一轮地展出。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相比他们的前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做职业艺术家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赌博,大量的人向这条道路上挤,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万分之一的成功者。但毫无疑问,能够真正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学生永远只能是凤毛麟角,其余的大多数,或者不再做艺术,或者勉强坚守。今天,现实留给理想主义的空间越来越狭窄,看似更多机会与更多可能,也同样意味着更强的竞争与更多的困惑。

【青年艺术备受关注】更多 >>

拍场:贾蔼力等75后艺术家作品迅速攀升
    从拍卖场上看,75后艺术家贾蔼力、郝量、王光乐、仇晓飞、陈飞等,在近两三年内价格迅速攀升到中流砥柱的位置,不仅在国内拍卖行亮相,还在在国际拍卖行佳士得、苏富比出现,不少作品甚至已过百万。
画廊等艺术机构的推广
    自2011年起启动的“青年艺术100”和CYAP“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将不少年轻艺术家带进了人们的视野。除了这些大型的推广项目外,越来越多的画廊也在这几年内转型推广年轻艺术家,北京地区包括站台中国、现在画廊、空白空间等,加上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经营年轻艺术家作品为主的星空间、偏锋新艺术中心、玉兰堂、空间站、杨画廊等。
青年藏家的成长
    除了市场板块的轮转效应以外,青年藏家的成长也是青年艺术备受关注的另一大原因。和青年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与年代的青年藏家,从情感、文化认识到价格接受度来说,与青年艺术的匹配度都更高。这些都是引领青年艺术一步步走向市场主流的原因。

2014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2014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市场的双刃剑】更多 >>

年轻艺术家作品无创新风格
    在缺乏非盈利系统支持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或者选择放弃艺术创作的道路,或者选择应急性地追随市场流行的创作方式。在一些青年艺术家集中的展览上,对当代艺术稍有了解的人,就能从中发现一些前人画过的“马,窗帘,仕女”等熟悉的视觉元素。
创作自由受限
    对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语言的年轻艺术家,当某种类型的作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时,他(她)的创作自由度也受到了影响。一位一毕业就签约画廊的年轻艺术家,在毕业之后一年陷入了迷茫:“当初刚刚签约的时候特别兴奋,但后来兴奋感就逐渐消失了。很快我就陷入了复制自己的怪圈里,想要画些新的,但是没有办法。”
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对于已经被一级甚至二级市场炒热的年轻艺术家来说,过热的市场更是让他们自己以及周围的看客心中怀有隐忧的。 “如果我们助长那些押宝式的对于青年艺术家的风险投资,不仅仅是对于艺术发展的伤害,同时也是对于那些投资人的不负责任。”艺术国际总编,批评家、策展人吴鸿曾公开发表说。

2014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2014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西方艺术非盈利系统】 更多 >>

相对完善的艺术非盈利支持体系
    艺术史学者 Savita Apte曾在公开论坛中称:“(在西方)政府在艺术赞助方面开始扮演起类似于过去的君主所扮演的角色,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在总体上接手了对文化生产的管理,而以政府为背景的机构则承担起对艺术生产提供财政支持的任务。”据国际策展人李振华介绍:“欧洲大多数的年轻艺术家经过申请可以得到基金会、大学、以及私人赞助人的各种支持。德国的很多城市都设立了艺术家工作室奖学金,持续时间有1年到2年。”
西方画廊选择合作更慎重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姜节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艺术这个行当一开始是需要有一点沉淀的,所谓要有一点沉淀,是因为很多人做艺术可能做了几年之后就不做了,比如改行做设计或者是其他的,这种情况下,画廊如果跟这样的艺术家签约损失会很大。这种损失不仅包括前期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包括画廊选择艺术家的预见性问题,甚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画廊的声誉。”

【中国的热市场与冷支持】更多 >>

中国的热市场与冷支持
    然而在艺术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的中国,对于年轻艺术家的非盈利性支持就显得比艺术市场的发展迟缓了很多。相比西方的政府、基金会、私人赞助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全方位支持,国内可以获得艺术基金会支持的大多是作品已经有市场流通机会的成熟艺术家。
    在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一些艺术空间及私人藏家的非盈利性支持呈削减之势。以往含蓄地称自己是“艺术空间”“艺术中心”的画廊,开始大大方方地表明自己商业画廊的态度,一些面对全球艺术家的驻留项目等也由于机构运转经费不足等原因逐步减少了。极少数可以一直坚持进行非盈利项目的机构,也常常是捉襟见肘。

2013年chi K11非盈利艺术项目 真实、美、自由和金钱

2013年chi K11非盈利艺术项目 真实、美、自由和金钱

【非盈利行动在起步】更多 >>

艺术基金会
    今年1月正式成立的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在资助了国内10个非盈利艺术机构之后,也正在筹划对青年艺术家的资助计划。刚刚从画廊转型艺术基金会的Art Mia,虽然各种计划尚在酝酿之中,但也表示会考虑支持一些中国的年轻艺术家。
艺术高校:“驻留艺术家”、“奖学金”
    近一两年,还有部分专业的美术院校为优秀的纯艺术类毕业生设立了“驻留艺术家”项目,可向刚毕业的艺术家提供1年的工作室和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对于艺术类大学在校生的奖学金发放也在日渐增多,包括全国性的“罗中立奖学金”、“Eland奖学金” 、四川美院的“文轩奖学金”、天津美院的“蔡锦奖学金”等。
机构、企业的支持
    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藏家乌里-希克,很早就以赞助人的方式,在艺术家做方案的阶段就资助艺术家的材料费,甚至提供建议;北京匡时拍卖连续3年推出的“两岸三地青年收藏家巡回展”上展出的,大多数是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2013年,上海K11商场,以及2012年广州正佳广场的艺术项目,都是中国民间企业支持的重要非盈利艺术项目。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支持的N12第5回展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支持的N12第5回展

【迈向市场的第一步】更多 >>

迈向市场的第一步
    成为职业艺术家,意味着要在市场上立得住脚,而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毕业生来说,这都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眼下的生存问题,即要找一份工作,又要不离开艺术这个领域。考研为很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缓冲阶段,而对研究生或更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最好的去向也许是进入高等院校去当老师,或者进入专业的研究机构,但是这样的名额十分有限。
    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进入到了画廊或艺术机构工作,虽然画廊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但是却提供了浸泡在艺术市场的工作环境。另外一个吸纳大量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去带考前培训班。

姜珊珊的毕业展作品

姜珊珊的毕业展作品

【从学校到社会】 更多 >>

学院能把学生送多远?
    艺术院校教出来的毕业生与社会脱轨日渐成为学院开始重视的一个问题,在6月4日开始的清华美院本科生毕业展上,包括索卡艺术中心、凤凰艺都、唐人艺术空间等24家艺术机构被邀请到VIP专场,力图搭建学院与社会对接的桥梁。而央美最近也开始与雅昌艺术网合作,开办以“通往艺术家之路”为主题的一系列讲座,为学生以后的出路和发展尽可能的提供切实有效的咨询和帮助。
从学院到市场的转换
    像徐跋骋这样能顺利从学院走向市场的学生是少数,对于学校来说,摆在他们面前难题是,艺术家如何教未来的艺术家。即是艺术家,又是美院教师的邱志杰说:“这些差距从入学就已经开始了。现在的学生一方面入学年纪小,又是独生子女,很多的不成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我们上课往往上着上着就变成心理课,解决他们的心理疙瘩。所以,我们付出很多努力,才能保证现在的毕业生比以前的毕业生不要下滑那么多。

【理想与现实】更多 >>

迈向市场:急与不急?
    在毕业展上获得一等奖的姜珊珊是个有主见的女生,“像我们这些学生还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画的风格,在没有定型之前,我们更多的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把自己展示出来。对于市场像卖作品什么的,我觉得不如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重要。过早得进入市场,肯定会牵扯精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作品的风格,一旦某种风格的作品卖得好了,可能以后作品会偏向这个就走了,这种反而影响了自己对于画面的理解和认识。”
活下去最要紧
    曹太平说:“我一直都在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为什么画画,我们不是为了藏家画画,也不是为了什么要赚多少钱而画画,是因为我觉得我热爱画画,画画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快感,能够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坚持最初的梦想,最初的动力,其余的都无所谓。陈丹青比较牛B,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活下去最要紧’,这句话终结了所有人的讨论,只要能活下去,只要还能拿起画笔这就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了,至少我还是感觉到是幸福的。”

陈轩荣作品

陈轩荣作品

【国画毕业生的尴尬】更多 >>

尴尬一:就业面太窄,除非转行
    小明是近期笔者接触到的国画毕业的本科生之一。毕业生的故事总是大多相似,从学校出来后都在焦虑未来方向的问题。“要么读研究生,要么当艺术家,要么出来工作。还能怎么办?当老师就别想了,现在好点的初中招美术老师都要求是研究生毕业了。要是能签上画廊当然最好,但要是不能呢?天天吃什么?总问家里伸手要钱也不好意思,除非转行。”小明语气愤愤地说到。
尴尬二:迎合老师,还是迎合市场?
    在杭春晓看来,水墨的学生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美术学院的国画系有一批教师系统掌握了一个封闭的世界,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灌输给这些学生一些封闭的规则、封闭的好与坏,使得这些学生根本没有睁眼看整个艺术界,知识结构的缺失导使这批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显得很不禁看。“那一套权利系统的掌握者,大多不是跟现在正在发生变化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什么时候正在发生变化的群体进入到学院教育系统中,成为一个权力主导者,我相信毕业展也会发生变化。”
尴尬三:毕业状态不重要,重要的坚持和思考
    读书期间,学生除了解决基本功的问题外,更多是处在寻找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就会导致作品的不稳定性。“毕业都不算什么,翻看今天不仅仅是画画毕业的,有很多人的成功不在于大学怎么样,而在于大学之后,第一你是否坚持了,第二你是否有一种不断的思考能力坚持做你想做的事情,有了这两点基本上能够做出来”杭春晓“支招”道。

清华美院2014本科毕业生展览现场

清华美院2014本科毕业生展览现场

【被边缘化的陶艺毕业生】更多 >>

陶艺专业和作品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也有很多当代艺术家到景德镇进行创作,如艾未未、方力钧等,但他们毕竟只是以陶瓷材料作为载体,纯粹的陶艺作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低。而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专业是近些年从陶瓷设计中分离出来的纯艺术专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专业并没有像其他艺术院校那样培养出艺术家,从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改行做设计或者考研出来做老师,只有极少数人选择坚持,留在景德镇或者去其它的城市开工作室,从事生活陶艺维持生活。
学生陶艺作品较低端 市场不注重
    陶瓷经纪人李申盛表示:“学生的作品主要是满足中低消费群体的需求,满足不了高端市场,只能是艺术消费股,不可能具备很强的技术成分,靠相对新颖的想法获得市场,在我看来就是源源不断为商家提供廉价劳动力。”而对于是否会考虑院校毕业生作为代理,李申盛表示:“创意市场不是收藏品市场,大多数毕业生都还处在创意层面,学生的收藏品市场也有,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而学生的品质、绘画的基本水平以及营销理念都要符合双赢的政策,每件作品能销售过万,我们才会考虑。”

陶瓷艺术品

陶瓷艺术品

【创意市集:学生自主创业的摇篮】更多 >>

市场变好:更多学生开工作室 从事陶艺
    据记者了解,往年陶艺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转行,坚持做陶艺的少之又少。当被问及这几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时,赵兰涛回答:现在从事陶艺的学生越来越多,且大部分留在景德镇开工作室,比例大概有1/3。这个问题在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婧婧那里也得到同样的答案:自主创业的比较多,留下来的学生选择自己开工作室,这是大的趋势,应该在30%左右。
乐天陶社创意集市等平台的支持
    “乐天陶社创意集市”鼓励创意、倡导原创、拒绝仿冒的定位和主张,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国内外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纷至沓来,成为了集市摊主和店主的主流。但是门槛相对较高,作品必须很独特,需要审核才可以入驻。“所有选择留在景德镇的学生都会选择雕塑瓷厂的创意市集作为创业的基地,从毕业创作开始,学生们就偏向工艺性的作品,既可以做毕业设计,又可以走向市场。”余老师告诉记者。

郑梦霞《童话》

郑梦霞《童话》

【生活陶艺:艺术家or手工艺者?】更多 >>

前卫女陶艺家张婧婧:生活陶艺和手工艺有区别
    对于陶院毕业生1/3都从事生活陶艺,赵兰涛认为这是成为真正的陶艺家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历练。而陶瓷学院教授、前卫女陶艺家张婧婧则认为:“生活陶艺是介于艺术家和设计师之间的,既有创作能力又有设计能力,与手工艺的区别,主要是思路和眼界,手工艺是拿来主义,经过高校学习的毕业生在思路上与手工艺者有区别,定位也有差别。”
陶人张琳莉:生活陶艺等于手工艺
    “生活陶艺绝对是手工艺,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艺术家。”从事生活陶艺多年的女陶人张琳莉说。“艺术有各种形式,当代的、日用的、纯绘画、造型等等,最后的核心是精神,任何形式都是相通的,表达的是真善美,和修养有关系,不论是哪种形式,只是表达的载体。”

艺术品

艺术品

【文物鉴定专业——艺术市场大潮下的产物】 更多 >>

文物鉴定/鉴赏:2000年后新兴起的专业
    从人才需求角度来讲——文物鉴定方面的人才也比较稀缺,所以对整个就业行情进行了一个预判,从而选择了这个专业方向:文物鉴定与保护。与首都师范大学如出一辙,同样循着对当时整个就业行情的预判,非常多的高等院校,包括北大、西北大学、中国防卫科学院等都纷纷在02-05年间开设了这门学科。
现状:学生就业不顺利、高校变更专业
    记者了解到,该专业的学生多因就业并不顺利等原因至少有三分之二选择在国内继续读研,亦有选择出国深造者,只有一小部分人在本科毕业后择业工作,而就业方向未必都能顺利地沿着专业指引的方向。从“文物鉴定”专业试水到运行多年后,高等院校也根据市场接纳、自身师资等情况,或直接取消或改其他方向。

【所“学”难以致“用”】更多 >>

文物鉴定专业课程与实际应用的冲突
    首师大的周同学告诉记者 :“虽然专业叫文物鉴定,但其实更偏向于考古方向,所以我们课程设置也更偏向考古。对文物接触的除了有玉石器鉴赏会涉及到文物,除此之外接触到其他类型的文物并不是特别多,只能靠个人自己了解。对于我们毕业生来讲,除非兴趣很大,自己往这方向很努力地去了解,方可获得一些实际知识。否则,如此这般地学完,对文物鉴定方面的了解依然非常少,更不要说具备鉴定能力了。”
    尽管文物鉴定的人才奇缺,但相关机构对这些高校毕业生却缺少热情。在我国,长期以来培养鉴定人才基本上还是靠师傅带徒弟,靠个人经验传授,然后徒弟慢慢地感悟。然而这种“个人经验”未能形成系统的“科学化体系”在高等学府加以传承。

文物鉴定专业

文物鉴定专业

【鉴定专业出路难】 更多 >>

文博机构需求量少 就业前景渺茫
    学文物鉴定专业的学生由于针对性强,所以局限性也较高。往往是两条路,一是文物局、博物馆、考古所等机构。二是,是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拍卖行或者专业对口的出版社等或者一些私人博物馆。然而上述机构一来需求不高,二来对该专业认可不高也成为学生们就业的掣肘。而我国的博物馆系统的人员编制却没有那么多的空缺。尽管文物、考古类的毕业生在每年不是很多,但相比之下,博物馆系统的需求更少。
鉴定所学难以致用 离市场太远
    那么除了博物馆、考古所类的研究机构?市场相关的工作机会呢?熟悉艺术市场的人很容易发现,拍卖行大部分都启用是美院毕业学艺术史类的,鲜有录取学考古的毕业生,原因是他们跟市场差太远!艺术市场包括拍卖行业更侧重于艺术史方面,虽然考古方向和艺术市场有一些交集,比如说鉴定真伪或者器物背后的文化,但是考古对市场,无论是研究方面或者是价格方面一点帮助都没有。

网友评论

  • 昵称: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