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明: 这次“’85与一所艺术学府”这个展览的缘起于最近两三年我们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史的重塑,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艺术史以及今天对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历史论述,其实最关键的是在今天我们如何认知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我们要思考它的源流,如何在一个二十世纪的大历史视野中思考今天的当代艺术,这是这几年我们一系列工作要做的事情,而“重返85”则是这大工程的一部分。 【详细】
高士明: 这次“’85与一所艺术学府”这个展览的缘起于最近两三年我们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史的重塑,主要是针对中国现代艺术史以及今天对于当代艺术的种种历史论述,其实最关键的是在今天我们如何认知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我们要思考它的源流,如何在一个二十世纪的大历史视野中思考今天的当代艺术,这是这几年我们一系列工作要做的事情,而“重返85”则是这大工程的一部分。 【详细】
当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报》都从北京专门派记者到杭州去做调研,而且在这两个刊物中都有完整的一个呈现,这次展出了当时美术杂志的一个专集的第一页叫做《浙江美术学院的一场辩论》,这场辩论在今天看来特别有意思,今天我们会很容易把它想象成学生要个性和自由多元化的需求和学校里体制化、一元化的辩论。 【详细】
耿建翌的《第二状态》这个图像的出现意义很大,刚才我们谈到浙江美院八十年代是没有“伤痕美术”的。并且我们看到实际上这样的图像跟寻根没有任何的关系。你会发现这里面出现的是一种荒诞的能量,可能在整个“85新潮”里面浙江美院的这样一批艺术家,耿建翌、张培力他们这些艺术家,其实是真正触及到荒诞这个本质的。 【详细】
在1989年当文学界开始对八十年代的新潮文学做历史性回顾和梳理的时候,当时是李复威和蓝棣之编了一套书叫《十年新潮文学作品选》一共是十几本,就是《实验文学》、《新潮文学》八十年代的成就和历程,非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莫言、余华、苏童、葛菲、刘索拉他们都在这里面。 【详细】
在这里你看到的第一眼就是文革大字报,这里面75%的红、20%的黑、5%的白,这些恰恰是他们在构造大字报空间的色彩比例,也就是说红不是绝对的,在吴山专的构造里边他一再强调“赤字”,赤字的赤既是红,又是财政赤字的赤,指的是文化的亏空,社会的亏空。 【详细】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1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35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 [2009] 086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2010] 445号 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正式去描述。已有 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